医疗健康股扎堆赴港背后,是港股医疗板块“深蹲”后的重获新生
2024年,港股市场作为全球四大新股市场之一,其上市家数和集资额情况均远胜2023年。
这个格外热闹的2024年同时也迎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年尾。相较于10月、11月不到20家的IPO数量,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累计有30家企业吹响冲锋号,港股市场再度掀起上市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以及12月的企业中,涉猎的业务板块除了霸占全年热门的AI概念股占比不小,医疗、医药股的占比也在明显增长。医疗健康股成年末上市热门板块的背后,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井喷之年,医疗健康企业扎堆港股
刚刚过去的2024年,港股医药生物市场中的106只个股,股价(后复权)累计实现上涨的有26只,占比约25%。投资者对赛道的热捧,这或许是医药股扎堆港股市场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12月的26家IPO企业中共有10家与医疗、医药概念相关(分别为微医控股、药捷安康、劲方医药、广州银诺医药、佰泽医疗、广东东阳光药业、泰德医药等)。
11月的17家IPO企业中则有6家(分别为武汉大众口腔医疗、上海细胞治疗、长风药业、翰思艾泰生物医药、华芢生物科技、派格生物医药)。
这其中,分属于医疗和医药板块的企业“平分秋色”各占一半。深入来看,上述企业之间的共性在于,大多数企业都计划将IPO所募得的资金应用于医药产品、医疗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探索上。可见,寻求资金上的支持是被摆在首位的。
以药捷安康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尽管暂无商业化产品,但其核心产品Tinengotinib是目前有潜力各种复发或难治、耐药实体瘤的全球首创药物。
而同为生物制药公司的劲方医药虽然已经步入市场化阶段,手握多个专注于肿瘤、自体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领域的核心产品和治疗方案,但现阶段,其已有的八款候选药品中,有五款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而且该公司正处于建立差异化RAS产品矩阵的关键时期。
医疗健康企业选择在年底齐聚港交所冲刺IPO,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回顾今年港股市场的整体走势后,一切或许不言而明。
年末扎堆赴港,医疗股看中的是什么?
从2024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AH两地医药板块均经历了回调。然而,由于两地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流动性存在差异,回调的幅度并不一致。
至2024年6月30日,中信医药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和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与2023年末相比,分别下跌了20.0%、27.6%和27.8%。
进入下半年,AH两地医药板块的波动表现继续呈现分化。第三季度,截至9月30日,中信医药指数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分别下跌5.6%和4.9%。在这三个月内,港股医药板块的跌幅收窄幅度明显大于A股,显示出港股相较于A股更早地触底反弹。
截至12月27日,中信医药指数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跌幅分别为10.75%和19.48%。从下跌幅度来看,目前港股医药板块在配置上相对更具吸引力。
此外,AH两地的政策动态以及港股整体的IPO发行表现也对医疗健康板块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政策方面,今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推出了5项促进资本市场对港合作的措施;而10月18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的审批流程时间表。
这些举措为内地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吸引了更多医疗保健企业选择港股作为IPO的首选路径。
而且,随着港股市场新股上市热度的显著上升,香港交易所正在酝酿一系列上市机制的改革,以增强对全球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吸引力。
例如,12月19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了关于优化首次公开招股(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咨询文件,咨询期将持续至2025年3月19日。
改革提案包括放宽公众持股量限制、降低A+H股发行人在香港上市的最低H股数门槛,以及允许基石投资者的相关证券“分阶段解禁”等。这些措施有望进一步提升港股的上市吸引力,并激发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市场整体表现显著改善,IPO新股也获得了市场更多的积极回应。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这一市场趋势将有助于缓解过去因高估值与投资者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从数据上看,虽然2024年度预计通过IPO登陆港股主板的公司数量与上年度基本持平,约为67-69家,但对应的募集资金净额却大幅上涨。
截至12月的第三周,港股主板已上市的IPO新股公司共62家,募集资金净额达到716.28亿港元,较上年度的377.08亿港元增长了89.95%。
此外,今年下半年港股IPO国际配售的认购倍数均值达到了4.19倍,远高于上半年的1.56倍,这也充分说明了市场活跃度的显著提升,成为内地医药企业选择港股上市的重要考量因素。
赴港后,医疗健康股的未来在哪?
接续今年多轮的上市热潮,年底各大医疗健康企业看准时机切入了战场。而且,与三季度的上市小高潮相比,“AI+”依然是医疗健康企业的常见标签。
比如,今年年底冲锋的选手之一——微医控股有限公司,国内最大的AI医疗公司,其主要通过AI应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疾病防治和慢病管理能力,并提供AI医疗基础设施及解决方案,以提高健共体的健康管理能力和医疗专业技能,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和费用。
而分属医药赛道的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则主要将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并建立了多个先进的AI驱动模型。
可见,仅一年时间,从概念讨论到实际应用,AI技术已经迅速渗透到了医疗行业各个层面。
具体来看,目前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渐清晰,比如“人工智能+制药”“人工智能+医疗影像”“人工智能医学仿真系统”等。
尤其在制药赛道,人工智能技术普遍被应用于以下三个阶段:药物靶点的发现和识别、药物分子设计、临床开发和临床转化方案的优化。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曾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药物分子的研发较传统方式用时缩短了三分之二,研发费用只有行业平均研发费用的十分之一。平均来看,在没有人工智能支持的情况下,新药研发管线的成功率通常低于5%,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将这一数字提高3至5倍。
而且,英矽智能已有一款人工智能药物取得积极结果,数据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剂量依赖性的药效趋势,这也成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药物概念验证案例。
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制药流程的同时,还提升了药物研发的效率。而一直属于全年热门的生成式AI大模型,目前在医疗生态中也已经初步形成“三大阵营”。
一是以APUS为代表的AI大模型新势力公司。专门针对医疗行业资源分配不均、中医药国粹数字化转型发展等问题。
二是以商汤、讯飞为代表的传统科技企业。针对就医环节,基于大模型“大医”打造智慧就医平台,可提供智能导诊、智能预问诊、诊前检验、智能随访、院内导航等多种功能。
三是以百度、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聚焦于智能健康管家、智能医生助手、智能企业服务、数智医疗影像平台等多场景AI产品矩阵。围绕数字化、智能化来赋能医疗机构。
可见,目前国内的AI医疗领域已经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尽管,就现阶段而言,医疗的严肃性,数据的互不连通,近乎为零的容错率,也让医疗大模型的商业化之路充满挑战。
但需要记住,虽然我们往往会高估一项新技术在一两年内带来的影响,但一定不要低估它将带来的长期影响。
作者:璟松
来源:港股研究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