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股票长投从1.0到2.0:契约型基金探路!盘点权益投资大松绑!
作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手段,险资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备受关注。自2023年试点启动以来,已有8家保险公司获批开展试点,总金额1620亿元。
当前,险资入市正在提速,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进入2.0时代。第二批试点险企紧锣密鼓地推动试点落地。与首批试点所不同的是,第二批试点险企倾向于单独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
4月16日,泰康资产关于发起设立全资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泰康稳行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请已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准。泰康稳行将作为基金管理人向泰康人寿定向发行契约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泰康人寿作为单一持有人,首期投资规模预计为120亿元。据悉,这笔创投基金正式落户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将为湖北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在全球经济被美国总统特朗普搅动之际,险资入市加速一方面发挥着在资本市场“压舱石”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险企在市场剧烈波动之下发掘新的投资机会。
契约型基金即将入市
泰康稳行获得批复,意味着险资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迎来新进展。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是指由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
今年1月,泰康人寿获准以契约型基金方式参与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据了解,泰康稳行作为长期投资试点基金,将以基本面分析为出发点,精选境内市场和香港市场的优质上市公司,在严格科学管理风险的前提下,追求基金资产的中长期稳健增值。
“设立泰康稳行管理该试点基金,旨在响应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一步增加符合保险资金投资策略的长期投资资产,优化新会计准则下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的试点项目,试点基金将充分发挥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作用,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泰康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投资领域,契约型基金是指基于一定的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的一种投资基金。
相较于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有如下特点:由于契约型基金无需设立董事会等复杂的治理结构,所以它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契约型基金的设立和运作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投资组合和策略;契约型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较低,所以透明度较低。
在民生证券看来,险企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方式加大股票配置或成为下一阶段权益投资的重要方式。在IFRS9实施背景下,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而非FVTPL(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方式)平滑利润表波动,同时能够更好彰显长期资金属性,持续加大权益资产的配置,有望在获得相关收益的同时助力权益市场稳定。
险资长期改革试点从1.0到2.0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是险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饮“头啖汤”的两家险企。
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通过募集保险资金试点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规模500亿元。截至今年3月初,鸿鹄基金已投资落地500亿元。
在中国人寿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谈到权益投资时表示,中国人寿积极创新长期投资模式,今年行业试点从500亿元扩展至1620亿元,其中,鸿鹄基金二期获批200亿元。
今年1月,据媒体报道,金融监管总局已批复开展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为520亿元。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及相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准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试点,开展长期股票投资,发挥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作用,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1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拟定1000亿元。后续还将根据保险公司的意愿和需要来逐步扩大参与试点保险公司的数量和基金规模。
与第一批试点相比,第二批试点在机制上更加灵活。“基金可以是单独由一家保险公司发起设立,也可以由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联合发起设立。”肖远企表示。
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再次批复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等5家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规模为600亿元。
3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透露,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前期试点规模已经超过千亿,今年会进一步加大力度。
事实上,除了上述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外,险企还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加码医养基础设施领域。
4月22日,瑞众保险对外披露,通过旗下的华夏久盈资理公司,参与投资市场首单GSP认证医药仓储Pre-REIT基金——芜湖通高壹号股权投资基金,并完成首期出资。这是瑞众保险聚焦智慧医养基础设施领域的首次投资实践,也是保险资金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壮大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探索。
险资入市“松绑”这些年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较大、期限较长、来源稳定等特点,天然具有“耐心资本”属性,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
在我国,险资投资的监管政策正在一步步“松绑”。最早的时候,险资只被允许投资一些风险较低的资产,如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波动较大的股票投资受到严格限制。
2010年以来,监管先后发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逐步放宽了险资投资股票、基金、不动产、未上市企业股权等资产的限制。
2023年,监管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从差异化调节最低资本要求、优化资本计量标准和优化风险因子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及阐述,引导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释放更多的险资入市空间。
从2024年开始,《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重点引导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今年4月,监管还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性资本。
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具体举措,将实实在在地疏通险资入市的难点、堵点,以长线资金和耐心资本灌溉资本市场。
截至2024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过去一年,险企已经在加大对股票市场的布局,以五大A股上市险企举例,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均增加了股票投资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中国人寿的股票投资占比出现微降。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黄奇帆在其《结构性改革》一书中,谈到中国资本市场尚存不足的九个方面时提到,“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散户投资者多,机构投资者少,保险资金、养老金投资规模小,运作方式、风险管理、资金来源和托管方式都有问题”。
目前,从资产端来看,大部分险企对于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远未达到监管所规定的上限,它们热衷将“大头资金”投资于政府债券、金融债券、银行存款等风险较小的资产。通过探索险资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这样的特殊形式,不仅有助于优化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有利于控制或降低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全球股市不同程度地受到特朗普“对等关税”冲击,或大跌或熔断。而中国股市,依然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在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国家队”和上市公司的共同托举之下中国股市正在企稳回升。中国经济正在回暖的过程中,险企入市“恰逢其时”。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