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利差损风险再抬头!调降预定利率再逼近?

利差损风险,是当前寿险行业最焦虑的问题。

4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就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走势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保险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并对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 %。

就是这样一次常规的例会,在市场激起了千层浪花。因为这与年初披露的一个核心数据有较大的变化。

也就是1月10日,中保协组织召开了相关例会,当时业内专家认为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三个多月,预定利率研究值相差21个基点。

当前,新备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比1月份的预定利率研究值高出0.16%,比4月份预定利率研究值高出0.37%。

而根据监管要求,当人身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这意味着,如果在下一个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再次低于2.25%,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2.5%的上限将会下调,将引起一系列产品的调整。

二季度降准降息预期升温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水平,直接决定险企负债端成本。

当前险企的负债端成本大概处于什么区间?国金证券研报指出,负债成本、险种结构与久期结构均对资产端形成约束,当前保险业约78%的资产负债成本位于3%—4.025%区间。

也因此,监管层早就着手帮助险企应对负债端成本上升。从2024年10月起,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全面进入“2”时代。并且根据监管2024年8月向行业下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要求,“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今年1月10日,“动态调整”实操细则出台。监管发布《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保协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当人身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与之相对的是,当人身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低25个基点及以上时,可以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

在调整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的同时,也要按照一定的差值,合理调整分红型人身保险和万能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的最高值。

要想判断下一个季度预定利率会不会下调,就要看监管规定参考的三个重要指标,即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

4月21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维持3.1%、3.6%,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

虽然如此,但综合机构观点来看,普遍认为二季度政策降息将带动LPR报价下调。“综合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国内房地产市场和物价走势,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时机已经成熟,不排除提前到4月的可能。”东方金诚表示。

所以,不排除随着二季度宣布降准降息后,预定利率上述三个重要参考指标迎来变化。换句话说,若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7月研究值仍低于2.25%,当前2.5%的预定利率将“失守”。

负债端转型进行时

低利率环境下,险企也在积极主动地应对低利率下的负债成本问题。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在公司2024年业绩会上表示,人保寿险积极应对利差损风险,推进降本增效工作。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整体寿险业务负债资金成本率已降至3.2%,较2023年末下降78bps,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调整保险产品结构,是险企应对利差损风险的头等大事。2025年“开门红”以来,险企新上市的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新华保险总裁、首席财务官龚兴峰在新华保险2024年业绩会上表示,“利差损风险是寿险内在的风险、内嵌的风险,因为寿险附带的成本相对刚性,在签发保单的时候就已经确定”。

龚兴峰透露,2025年公司会重点加强对分红险转型的推动,并规划一系列“组合拳”。希望通过加大分红险的培训、推广、销售,能够有力地改善未来业务结构,提高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拓宽投资渠道,提升投资能力,同时结合负债端产品的转型、结构的转型,做好资负匹配,降低错配风险,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要契合目标客群需求,构建多元产品矩阵,探索以分红险为核心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创新,丰富商保年金产品供给,创新健康保障型产品的供给。”太保寿险总经理李劲松在中国太保2024年业绩会上表示。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根据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动态调整机制及研究值走势来看,预计今年三季度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进一步下调,传统险的竞争力不断下降,销售难度增加,将倒逼保险公司进行产品转型,分红险可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与未来可能的利率回升下的潜在退保风险,成为险企主推产品。

险资入市必要性提升

随着近年来利率中枢下移,我国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降,但负债成本较为刚性,加之资产久期普遍短于负债久期,人身险公司面临资产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的压力。

业内专家向中保新知指出,预定利率下调旨在减低利差损风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但是每一次预定利率将要下调时,都会出现“炒停售”行为,这需要行业警惕。

其实,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人身险行业也曾遭遇利差损风险的严重冲击。从国外保险公司应对利差损的经验来看,降低负债成本是走出利差损的关键。

具体来看,日本通过引入与国债收益率挂钩的标准评估利率来引导保险公司降低预定利率;美国持续下调法定准备金评估利率,引导寿险公司改善负债成本;德国2011年以来引入额外准备金制度,通过调整评估利率来间接降低负债端成本。

当然,应对利差损风险,一方面靠负债端调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在资产端争取投资高·收益

从资产端来看,政策层、监管层正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1月22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人社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实施长周期考核、加大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多角度引导保险资金入市。

4月8日,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简化档位标准,并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打开了险资入市的空间。

长端利率持续下行,当前新配债券预计已难以覆盖新流入保费的负债成本,一味超配长债拉长久期,只会加剧收益错配风险。从险企资产端配置来看,以债券为代表的固收资产依旧是大头。险资需要增加其他资产配置弥补非标收益的缺口。

在4月21日中保协召开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上,保险业专家就认为,应当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市场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险资入市必要性提升,高股息的红利资产或许仍是险企的重要配置方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