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玖亓周评|万能险也要“保险姓保”!

万能险再次走到十字路口。虽然早已不是顶流,但在低利率时代的大背景下,应对利差损风险不留任何死角。

4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可以对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设置保证期间,保证期满之后可以合理调整最低保证利率。同时,禁止开发五年期以下(不含五年)的万能险。

很多人简单理解为万能险破刚兑。但至少在法律层面,刚兑仍是保险产品的法定义务。在修订保险法的结果出来之前,刚兑问题只是市场的猜测。不过,万能险保证利率不再“保证”,也将改变万能险的面貌和命运。

保险必须姓“保”

万能险是一款国际通行畅销产品,引进内地后却大起大落,在中国保险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一般来说,万能险可以灵活缴纳保费和调整保险保障水平,兼有保障和投资功能。万能险有两种利率,即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前者不得为负,后者则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挂钩,具有不确定性。

万能险本来是攻守兼备的保险产品,但“北橘南枳”,在中国市场逐渐“异化”,保障属性被边缘化,理财属性被置顶,成为与其他金融产品进行收益率竞争的爆款。

而中小险企则意图借万能险“弯道超车”,通过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迅速做大规模。但这种模式经不起周期的考验,短期返现高·收益的负债端成本高企,投资端不得不短钱长投,兵行险招,冒着高风险去博高·收益。最终,在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骤变之下,迅速溃不成军,留下一堆问题险企。而期间“宝万之争”贴上的“资本大鳄”标签,也进一步造成了万能险的污名化。

至此,万能险名声和规模一落千丈,之后重疾险、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崛起,然后轮到增额终身寿险的大卖,直至今年分红险成为从监管到险企力推的“开门红”产品,保险市场已经“换了人间”。

不过,任何一款产品都没有“原罪”,即使当年与“资本大鳄”挂钩的万能险,也是中性的,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万能险的产品设计也一直都存在于其他分红险之中,包括增额终身寿险,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在市场生存和规模竞争的压力下,万能险等很多保险产品短期理财化,丢掉了最重要的一面,即保障属性。短期返现成为一些投资者对保险产品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这背离了保险的初衷,因为保险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和分担风险,而不是赚快钱。

未雨也要绸缪

万能险也好,分红险也好,甚至是个人养老金,都要走向长期主义,都要从短期理财走向长期保障。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中提出,对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进行调整,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媒体报道,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最快9月下调,当前是2.5%的利率水平,根据此前规定,将下降25个基点。

而万能险产品显然在收益率上“高出一头”。目前,万能险保证利率已经降至1.5%,结算利率则在2024年底有半数产品超过3%。在2024年初,这个数字最高攀至4.5%。

这在事实上形成了利差损的风险。虽然自去年9月以来,拜股市改善所赐,保险公司在投资端的收益率大幅反弹,但投资压力并没有减轻,5%的投资收益线仍然是一个压力山大的KPI。因此,万能险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与时俱进”,才能将敞口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

保险兼有保障和理财属性,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如何将保险产品的这种综合优势发挥出来,是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惊险一跳”。如果汲汲于短期理财的工具化,那么保险产品将画地为牢,不容易走出大规模同质化的竞争窠臼。

特别是,随着关税战和贸易战的迫近,中国择机降准降息的预期越来越笃定,利率将进一步走低,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必须与之同频共振,否则将不断累积利差损风险。

险企需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保险高质量发展,要摒弃大规模同质化的竞争,仅仅依靠具有理财和投资性质的收益率和“刚性兑付”进行混业竞争,不见得是世袭罔替的丹书铁券。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