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司治理领域张敏律师:解析技术专家创业如何避开致命陷阱
在技术成果转化的浪潮中,因法律漏洞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近日,记者对话了四川贯一律师事务所的张敏律师,这位在投资项目、股权结构、章程设计、董监高责任、企业并购等公司法相关业务领域具备丰富经验的律师,分享了一起发人深省的企业合作纠纷,为技术派创业者们敲响了风险警钟。
故事要始于2015年,一位在医疗器械领域造诣深厚、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某知名医院专家李明(化名),正与投资人踌躇满志地达成合作协议,期冀携手将专利技术推向量产的广阔市场。
李明老师带着十余项发明专利,与资本方达成合作共识:以专利技术出资占股30%,资本方现金出资600万元并额外支60万元专利补偿款。然而这场看似前景光明的“技术+资本”组合,却因工商登记环节的疏漏埋下祸根。
“当时注册资本设定为600万元时,采用认缴制。”作为李明老师的代理律师张敏回忆道,实际操作中,李老师仅以“技术合作”名义参与公司事务,未履行180万元货币出资义务,而资本方实缴420万元,并将资金备注为“借款”,并通过隐名股东代持股权。
谈及此事,张敏律师点出了其背后潜伏的法律风险——协议与登记脱节。早期合作虽约定“专利出资”,但工商登记要求货币出资,李老师未实际缴纳180万元,根据《公司法》第28条,股东未按期足额出资,需向公司补足,其他股东可主张违约责任。李老师因未完成货币出资登记,即使拥有核心专利,仍在股东资格认定上存在瑕疵,这使得李老师在后续纠纷处理中处于被动。
而这场纠纷的导火索始于专利。在专利商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投资人要求李老师无偿转让专利至公司。而专利作为技术型企业的核心资产,前期未明确专利的所有权归属、使用范围及退出机制,这导致合作破裂时,李老师陷入“人财两空”的困境,专利技术也因诉讼长期无法转化,造成价值贬损。
此外,在双方矛盾爆发后,各项前期约定不明的问题,逐渐引发出了更多的矛盾点。在公司成立时,投资人通过代持人持有股权,并安排代持人担任法定代表人,掌控了公司公章及财务,使得专利发明人李明老师丧失了公司控制权。在后续事件中,代持人还配合投资人起诉公司“归还借款420万元”,最终导致公司资产被掏空。
该案例中投资人通过代持人架空实际股东,是典型的股权代持陷阱。张敏分析道:“当章程制衡条款缺失、财务监督机制空白时,技术方对商业运作的陌生往往演变为致命弱点”。这场持续六年的拉锯战,不仅导致公司经营停滞、产品研发中断,员工卷入诉讼,更使本可惠及民生的创新产品永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在回顾整个案件时,张敏律师难掩惋惜地感慨道,技术创业者往往都是专家型、技术型且兼具行业地位的人,但在知识产品从工艺到量产这个漫长的商业化过程,知识性人才难以注意或意识到企业设立、股权结构等多环节的法律风险。
“就像这个案例中的李明老师,他原本注意到了出资款的备注是借款,但很难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前期存在事项约定不明,风险没有事前规避,最终造成了不必要的后果。技术专家李明老师自身在学术上具备多项成就,研发出数项发明专利,这么优秀的人却耗费多年光阴,深陷官司泥沼。”同时张敏律师也举出了另一个案例,“就像现在很多初创公司的工商登记都在套模板,都觉得只是走个过场,殊不知其中可能存在法律漏洞”。
身为法律从业者,张敏律师深感使命在肩。从协议条款的严谨性,到工商登记的合规性,再到股权结构设计和知识产权归属,任何漏洞都可能引发巨大危机。法律相关的各项工作都需要细致,也要求我们律师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
谈及职业使命,张敏律师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图景,作为兼具投资人、企业高管、创业者经历的法律顾问,她坦言:“我曾亲身经历企业经营、投资创业中的各种困难,所以在当律师的过程中,更愿意站在很多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上思考,也更能感受到他们的困境。”
“因此,我希望通过一些案例提醒他们,注意股权结构、注意公司治理、章程约定、融资条款中的约定,以预防后期不必要的风险。我也希望用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在前期规避风险,为民营企业家做些贡献。因为,民营企业不仅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力量。”
作为深耕公司治理领域的法律从业者,张敏律师对这起案件的思考早已超越个案本身:“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我相信‘法渡有缘人’,希望愿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需要执行的解决方案,精准落地至每家企业的治理、每位个体的权益保护、每起案件的代理中”。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