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全球科创高地:保险扮演狠角色,“沪科积分”探路!
科技金融,位居五篇金融大文章之首,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险业在科技金融的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科技创新的护航者和陪伴者。科技保险不仅能解决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不足问题,还围绕科技创新活动的全生命周期提供风险保障。
在今年5月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就透露,接下来,将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以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发力科技保险,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正在行动。6月16日,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上海市科委印发《关于推动上海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从五方面制定十六项措施,通过系统性布局与创新实践,为技术攻关、产业升级、企业出海等关键领域注入“稳定剂”,助力上海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的落地,标志着上海在科技与金融特别是保险的融合迈出关键一步。通过构建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匹配的科技保险体系,上海正在加速破解科技创新中的风险瓶颈,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沪科积分”
上海出台的科技保险新政中,“沪科积分”被提到了两次。
在改进承保理赔服务方面,《意见》提到,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风险评估、定价、承保、理赔、风险减量服务模式。鼓励在科技保险定价模型中引入“沪科积分”评价结果。
在加强政策支持方面,《意见》表示,上海市科委负责制定并实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探索基于“沪科积分”评价结果的企业阶梯式支持计划,提升对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科创浓度和成长性较高企业的精准支持力度,研究将科技保险服务纳入上海市科技创新券政策支持范围。
上述两项措施,前者能够推动人工智能在保险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以“链主”企业为牵引的产业链科技保险模式;后者则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减负。
那么,究竟什么是“沪科积分”?事实上,有关“沪科积分”的提法在今年2月底就已出现。
2月25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宣传展示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首场发布会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上海将制定“沪科积分”体系,强化专利转化运用的评价,精准识别和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上海成为专利转化与创新创业的热土和高地,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意味着,“沪科积分”是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在专利转化方面做的一个“打分表”。
近年来,上海加快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成交数为6773件,较2022年增长21%;成交金额逾238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117%,在科研机构总合同金额中占比达65%。39家试点单位赋权专利成果215项,转化金额超11亿元,孵化公司153家,吸引社会资金超68亿元,平均每项专利成果吸纳社会资金超3600万元。
共同成长
除了“沪科积分”,《意见》还明确提到一些重点科技领域的保险保障,致力于打造保险产业和科技产业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重大技术攻关与重点产业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未来产业与前沿科技则涉及到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类脑智能、脑机接口、6G、硅光、第四代半导体等。
抓大的同时也不放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性风险特征,《意见》推出“标准化、低费率、保基础”的普惠型科技保险产品包,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孵化器、产业化基地、未来产业集聚区等主体集中投保,扩大保险对中小企业的惠及面。
《意见》还以“生态化、系统化、国际化”为核心理念,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风险屏障”和“发展引擎”。
在生态化发展方面,推动政府、保险机构、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同。通过建立科技保险专家库与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技术成熟度评价、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标准化建设,打造“保险+服务+技术”的生态闭环。
在系统化布局方面,政策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围绕研发、中试、产业化等关键环节,着力打造科技保险产品矩阵。
在国际化视野方面,依托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优势,整合境内外保险资源和全球服务网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应对复杂法律环境及突发事件的跨境综合风险防御能力。
为确保政策实效,《意见》明确要求各单位严守合规底线,强化内控管理,保证保费补贴申请的真实性与规范性。
护航科创
当科技保险被政策层和监管层反复提及,不妨看看行业如何定义。
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对科技保险明确定义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
我国科技保险的发展起步于2006年,当时科技部与原保监会共同确立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思路,第一批选取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武汉和苏州高新区开展试点,至2022年底科技保险已覆盖超过22个省、99个城市。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保险发展如何?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在今年5月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科技保险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具有“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截至2024年底,保险业全年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
郭武平进一步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正在联合科技部等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进度还比较快。主要是优化科技保险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风险减量、资金杠杆以及链接互通的功能作用。
中保新知观察到,不仅上海,同样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今年也在科技保险领域积极探索。
如深圳今年4月宣布积极推动AIC股权投资试点落地,目前已签署11只股权投资基金合作意向协议,意向落地基金规模达570亿元,并配合市科创局印发《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保险保费补贴项目管理办法》,探索科技保险共保体模式。
在科技保险的探索发展上,头部保险公司更是义无反顾。如人保集团总裁赵鹏2月28日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就表示,下一步,人保集团将切实做好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工作。他表示,人保集团将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丰富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科技保险体系,开发专属产品服务,分散化解科创领域研发、中试、市场推广等各类风险,为民营企业深化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科技金融是五篇金融大文章之一,聚焦到科技保险,一方面,险企要加大对科技公司的倾斜,推动险资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以高质量服务助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作为长线资金,险资与科技公司的“前期投入大、后期高成长”天然契合,投中科技公司的“潜力股”,自然有助于险企缓解“资产荒”叠加“利差损”风险带来的投资压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