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厂商真的不能再卷低价了!
这2年来,家电市场上的“卷低价”商业竞争,对于所有企业而言,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
何声 撰写
卷低价、持续拼低价,对于众多家电厂商来说,真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更为重要的是,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越来越多的低价在市场上并未发生效果、产生价值,反而将很多厂商推向了“量跌利亏损”的经营泥潭之中。
已经是这种局面,为什么还要持续不断的卷低价,众多家电厂商们,到底想证明什么? 实力强,还是耐力强,或者是表现欲望强烈?答案都是否定的。
一线市场上的低价格战,在短短几年时间,愈演愈烈。当前,在家电圈看来,这种竞争带给行业最为直观的冲击就是:大量的家电厂商,连特价机都不愿意买,更不愿意介绍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原因正是“害怕”秋后算账。
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家电,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很多特价机产品,属于典型的“名不副实”,一旦性能不稳定,出了问题“后患无穷”,服务投诉层出不穷。所以,不少家电厂商自己,都不希望亲戚朋友图便宜买“特价机”。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家电厂商,在一线市场拼低价呈现三种极端化走势:一是大企业的子品牌,价格直接“干翻”,普遍低于中小家电企业的成本价;二是产品参数虚标,1匹空调当1.5匹空调卖、100L冰箱当200L冰箱卖、5公斤洗衣机当10公斤洗衣机卖;三是产品性能减配和用料低配,铁代铜、铝代铜、塑料使用回料等手段不断出现,钢板、铁板和铜管减厚度等等。
这样的“卷低价”,不只是让很多家电厂商在一线市场上“步步惊心”,而且就是给自家的品牌和口碑提前“埋雷”。同时,最为重要,让家电企业也掉进了小米等互联网新军的“陷阱”之中,陷入了与这些跨界新军的拼低价泥坑,完全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只会越陷越深,最终掉进家电产业乱战与恶斗的“沼泽地”之中。
事实上,对于在家电产业已经发展了30年、40年的众多头部企业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基于成熟而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建立的专业化品质制造能力,以及系统性科技创新实力,最终构建了家电产品洞察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与保障能力。海尔、美的、格力、海信、方太、老板,以及九阳、格兰仕等专业家电品牌的产品,就是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所以,家电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们,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之下,更不能陷入“卷低价”的乱战之中,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卷产品、拼技术、拼服务,真正聚焦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洞察,提供有差异化、有亮点、有优势的“产品服务”综合能力。
为何这么说?事实上,今年以来,家电“国补”政策已经让一大批的家电厂商抢夺先机,挤压了很多小厂商的市场空间和份额。接下来,多地家电“国补”政策的调整,再度给家电市场上的中小厂商带来压力,并助跑大中型厂商的市场抢夺。
所以,有了政策的加持,大中型家电企业更应该回归价值经营和高质量发展原点,回归家电“国补”政策推出的初衷,带动市场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是低价格内卷和恶斗。
基于制造能力的产品品质,基于系统研发的产品技术和性能,以及基于持续长期主义经营的服务理念,以及走远路必备的诚信经营能力等,这些构成了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的底色与能力。
由此,家电企业特别是各个品类的领军企业们,必须要加快转型进程:去单边的低价化,构建面向用户的立体化抢夺手段,包括高性价比、高品质、高科技,以及优服务,甚至是涵盖硬件、软件、服务和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等等。
第一点,改变过去的“高举高打”粗放式经营策略,进一步要将经营的颗粒度细化再细化,丰富市场经营的手段、内涵和服务。要从过去盯着商家出货、压货,到联手优质商家一起对标用户,寻找满足用户需求的更多工具和方法。
第二点,对内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对外要加快经营体系的用户化下沉,一头贴近产品,一头贴近用户,将品质、产品、技术和服务,与用户打通,将经营成本和管理效率极致化,而不是降成本、降服务、偷工减料,真正靠科技和管理提质增效。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