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格力打假的“消费保”:创始人曾被央视曝光,拿投诉当生意
日前,赵本山小品《卖拐》中 “把好腿忽悠瘸了” 的经典桥段,如今在家电行业上演了现实版 :
格力电器与第三方投诉平台 “消费保” 的一场舆论攻防战,让公众看清了这场 “数据争议” 背后,隐藏着第三方平台打着“帮助消费者投诉维权”的旗号牟利的生意经。
一份投诉榜引发的 “罗生门”
7月14日,消费保发布的《格力空调惊现万元维修费?小米被投诉异味难除?空调旺季变“维权季”,消费者维权指南→》文中称,从空调品牌来看,格力以1383件投诉量位居第一,占比高达37.35%,解决率为48.88%,处理效率偏低。相关数据经媒体转载后,迅速将格力空调推向风口浪尖。
之后,格力电器旗下的 “格力文传” 账号强硬反击,直指消费保是 “无官方资质的民间机构”,质疑其数据来源不透明、统计方法不科学,更揭露其历史运营主体因违法失信被吊销营业执照的真实现状。
面对质疑,消费保两次回应均强调 “当前运营主体合法”“数据来自消费者真实反馈”,却对核心争议避而不答:为何将格力 10 个品类的 1335 条投诉(含空调 1197 条)混淆为单一空调品类数据?为何只提投诉量却忽略企业销量基数与统计周期?为何对消费保创始人王福山曾因 “以投诉要挟企业缴费” 被央视曝光的往事,讳莫如深?
运营主体 “换壳术”:同一批人两个马甲
格力电器的反击精准击中了消费保的 “身份软肋”。消费保在回应中反复强调当前主体是 “深圳市消费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被吊销执照的 “深圳消费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无关。
但公开信息显示,两家公司不仅注册地址完全相同(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 1 号 A 栋 201 室),核心团队更是同一批人 —— 消费宝网络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福山,正是消费保信息公司的创始团队核心成员。
更值得警惕的是王福山不愿提及的 “历史”。2011年,其创办的 “315 消费电子投诉网” 被央视曝光:该平台以 “曝光投诉” 为要挟,逼迫企业缴纳数十万元会费 “入会消灾”,否则就将投诉信息公之于众。最终,该网站因涉嫌敲诈被关停。
如今,消费保沿用 “315” 标识,运营模式与当年的 “315 投诉网” 如出一辙 —— 一面以 “维权平台” 自居,一面向企业收取 “服务费”,堪称 “换壳重生”。
数据的生意: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消费保一直坚称投诉数据 “客观真实”,但这份 “真实” 的统计方法却充满猫腻。
其一,品类混淆。榜单中将格力10个品类的投诉量打包计入 “空调品类”,硬生生将1197条空调投诉夸大为1383条,占比虚增至37.35%;
其二,避重就轻。只比投诉数量,不提格力空调的市场占有率、销量(远高于小米等品牌),也不说明数据统计周期是否一致;
其三,角色冲突。在与部分企业存在付费合作的情况下,消费保既发布 “投诉排名”,又提供 “公关服务”,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公平性荡然无存。
这种 “选择性统计” 的背后,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通过制造 “投诉黑榜” 施压企业,再以 “优化排名” 为诱饵兜售服务。试问:当一个自身运营主体有违法失信记录的机构,又如何保证数据公正?
点评:维权平台别成 “维权陷阱”
这场风波撕开了部分第三方投诉平台的商业遮羞布:当 “维权” 沦为生意,当数据沦为要挟工具,受损的不仅是企业声誉,更是消费者的信任。
对于消费保这类第三方平台而言,家电圈认为,若想真正成为 “消费保障” 的助力,需先做到三点:公开资质背景,杜绝 “换壳” 操作;透明数据统计方法,接受公众监督;剥离盈利性服务,避免角色冲突。
对于企业来说,面对争议的消费投诉数据也不必过度焦虑,但需正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解决用户痛点;对于公众而言,在看待各类 “投诉榜单” 时,更需擦亮眼睛,别让 “维权平台” 变成新的 “维权陷阱”。
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格力电器来说,既要对那些打着“帮助消费维权”的第三方平台说不,还要回归服务用户的原点,真正将用户的需求和问题解决好。这也给家电行业的其它企业提醒,解决问题投诉的最好手段,不是公关第三方平台,而是从产品、营销、服务等多环节解决用户需求。
家电圈所有标注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