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预定利率应声而降!保险公司如何穿越低利率周期?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超限”,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随后,多家头部险企发布公告,将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至2%,分红型保险产品降至1.75%,万能型保险产品降至1%,从9月1日起执行。
如无意外,美联储年内降息是大概率事件,而国内的稳增长也离不开宽松货币政策,内外因素交织,低利率环境还将继续,并且有可能进一步走低。对此,未雨绸缪而不是无动于衷,才是保险公司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什么都不做的风险最大。
有形之手在调控
一切有迹可循。动态调整的机制一旦建立,市场的预期就会提前形成,并在不断地消化之中。当公布的时候,市场反而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预定利率下调,对不同保险产品而言,有着不同的影响。储蓄型产品将面临现金价值下降,保障型产品将面临保费上涨,分红型产品将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产品也面临着洗牌和分化,分红险脱颖而出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因为其较低预定利率+浮动收益的产品设计,既顺应了不断走低的市场利率环境,同时也响应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负债端做好了应对利差损的防御。
更重要的是,增额终身寿险的时代渐行渐远,因为其成为爆款的增长逻辑已经变为不可能。金融消费者也在逐渐适应和接受,虽然一开始也是对分红险充满抵触,但既然刚兑的高·收益率已不可寻,那分红险的浮动收益也并非不可接受,而这也将区分出险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差异,从而帮整个行业扛住利差损的周期风险,并在低烈度市场出清的过程中,识别出谁是好企业。
不用的市场召唤不同的企业,但归根到底,最后胜出的一定是适应新环境最好的企业。低利率环境势大力沉,监管和政策只能保证低利率曲线变得平滑,而不是陡降,保险公司自身必须在低利率的市场之海历练成为游泳冠军。新的产品,新的赛道,新的模式,必须以低利率环境为前提,否则就无法走出短期的风险,遑论长期主义。
无形之手在引导
毫无疑问,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一再下调,往上溯源,是不断下探的低利率环境使然,并不与之同频共振,将置保险公司于极大的利差损风险之中。当下,国内三项最重要的利率指标:5年期LPR已经降至3.5%,5年期定存基准利率降至1.3%,而10年期国债利率则降至1.65%,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与之相比,显然下调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利率下行,从负债端和投资端双向挤压保险公司,因为前者调整相对滞后于后者,因此利差损风险始终存在。对保险公司而言,在低利率时代,债券的投资收益总体是收窄的,股票的投资收益则是“看天吃饭”,保险公司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情况下,仍然交出了令人欣喜的财报,就是敏锐抄到了股市的红利。
自去年9月底以来,A股起起伏伏,但总体上还是走出了一个上扬曲线,目前已经在3600点附近震荡,而机构已经开始期待4000点的复得。虽然对A股的预测经常“打脸”,但伴随着上半年A+H的硬科技上市潮,市场信心和情绪在不断凝聚中。这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个利好,意味着投资收益还能hold住,意味着短期的盈利水平有保障。
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渐次落地,也使得险资进入股市变得“有利可图”。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潮此起彼伏,银行股成为香饽饽,与此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险资以基石投资者或原始股东的身份大举进入IPO赛道,成为“耐心资本”的新镜面。而这,其实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对于投资收益的重新调整,从传统固收类资产向权益类资产倾斜,也就是从债市向股市倾斜,以更好地应对利差损风险。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降息”“降费”和“报行合一”形成保险政策组合拳,使得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3.5%的高位一路下降,负债成本“软着陆”,让此前陷入价格战“内卷”泥沼之中的保险公司成功上岸,也算得上“有形之手”矫正市场失灵的一个经典案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