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周评|极端天气变本加厉,风险减量和巨灾保险刻不容缓

据央视新闻报道,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截至8月2日,目前北京、河北、山东、吉林、天津、广东、陕西、山西和内蒙古9个地区因暴雨受灾,保险机构共接到报案6.5万件,估损金额达到18.8亿元,已赔付5.2亿元。

在北京地区,截至8月1日12时,保险机构累计受理报案4559件,估损金额超过1.2亿元。

过去三年,极端天气变得“常见”,南方台风,北方暴雨,人员财产损失巨大。2024年,我国因各种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0亿元,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

疾风知劲草,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被重新发现,成为应对灾害天气的“抓手”。不过,如果想要保险发挥更大作用,也要与时俱进,做好风险减量管理和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未雨绸缪。

当“黑天鹅”变成“灰犀牛”,我们的风险管理,就要避免刻舟求剑。

风险减量

防灾减损,是保险的市场属性,也是社会责任。这既是保险业的潜力赛道,同时也对险企的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并在日后形成险企差异化竞争的护城河。

近年来,财险业承保利润显著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一方面,在连年的自然灾害面前,财险行业不负众望,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为“保险”正名,替国家分忧,为民众解困;另一方面,财险行业盈利的减少甚至承压也不可避免。财险龙头中国人保此前在业绩发布会上就坦言,2024年是近年来大灾损失最大的一年。

做好风险减量管理,从监管到企业,这些年被屡屡提及,成为保险机构新的基本功。

风险减量管理,重在事前和事中,包括平时保险方面的投资者教育,以及灾害发生前的主动风险管理,降低被保险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和发生损失后的严重性。特别是在科技赋能的情况下,保险机构发挥科技保险的作用,聚合地理、气象、灾情、保险等大数据,从提供灾害预警到风险筛查,甚至协调直升机救援,都体现了风险减量管理的常态化。

未来,险企需要在保险科技方面持续投入,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上不断精进,从而形成对灾害风险更准确预警、识别和保障的能力,以市场之力和科技之力,履行社会责任,将巨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巨灾保险

事实上,无论是直保还是分保,是财险公司还是再保险公司,巨灾之下,管控赔付成本,都已经不是一件可以从长计议的事情,而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从制度层面,巨灾保险体系和气象灾害保险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起来,激励产品创新,增加覆盖范围,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保和分担机制。特别是对再保险的认知要强化。通过再保险,将巨灾带来的巨量风险最大限度进行分保和分散,有时候能够达到一半。巨灾面前,不仅要对企业和居民的损失进行保障,也要对险企进行保障,毕竟这种巨大的损失,并非一家险企所能承受,而是需要整个保险分担机制去承担。

当然,巨灾保险也不是一“转”了之,保险如果是市场行为,就必须在定价和费率上能够形成市场共识和均衡,否则不能产生市场内生的运行动力。

面对巨灾,保险公司成立巨灾保险共同体,共同应对和分散巨灾风险。相较于寿险行业,财险行业利润微薄,并不是所有的财险企业都能够承保巨灾,头部险企尚有转圜空间,中小财险企业其实没有能力面对巨灾。分保和再保险并不是政府指令和社会慈善,而是一个市场行为,财险公司想要把风险和损失转移出去,就必须支付合理的对价。如上所说,中小财险企业很难具备这种单独的对价能力,而且随着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分保和再保险的价格势必也会水涨船高,毕竟再保险公司也需要市场化生存。因此,共同体建设是一种很好的抱团取暖方式。

归根结底,台风、山洪等地质灾害频频爆发,倒逼保险机构的风险减量管理和巨灾保险制度“双箭齐发”,一方面科技赋能,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风险可控;另一方面市场赋能,做好定价,使得定价能够最大程度反映风险和损失,让巨灾保险不至于成为保险机构的“包袱”。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