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牛市里的险企中报:投资端高歌猛进,负债端居安思危!
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5年中报出齐,合赚1781亿元,同比去年增加了60多亿元。从数字上来看不算太多,但保险行业的喜悦和信心,远远超过60多亿元的增福。
A股千点反弹。资本市场显著回暖带来的投资收益增长,是过去一年险企年报和中报最重要的支撑。
牛市里,无论是五大上市险企,还是中小险企,或多或少,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但保险业是“两条腿走路”,投资端固然可喜,负债端不能尽是可惜。高质量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在保险产品的供给和销售上。
风向标
A股五大上市险企依然是风向标。
在过去一周,各家险企轮番上阵,高调亮相,在业绩会上向市场输出“乐观”和“信心”。
这其中,中国平安的净利润总额依旧居首,达到680亿元,几乎占据四成。中国平安也是五大上市险企中唯一负增长的,同比下降了8.8%。不过,事出有因,基本是会计影响,一个是并表平安健康后的34亿元亏损计提,一个是举牌的600亿元资本利得并未入表。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中国平安的增速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大致相当。
“另类”明星出现在新华保险,其是“五大”中体量最小的,但却是增速最快的,达到33.53%。并且,新华保险因为过去一年股价实现翻倍,被誉为“神股”。截至中报出齐的8月29日收盘,新华保险的股价为68.24元,高于59.88元的中国平安。这基本属于NBA中的“黑八”奇迹了。事实上,新华保险的变化值得好好研究,因为它的个性来自行业的共性,又反作用于后者。
新华保险的变化,既来自自身,也来自行业。经济爬坡过坎、低利率和“报行合一”重塑了行业的预期和行为,个险的“滑落”促成新银保的崛起,新华保险押宝成功,而另一个成功的押宝,则来自投资,其权益资产投资的占比,又是冠绝。
高歌猛进
毫无疑问,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在负债端没有太大改善的情况下,投资端的表现,将各家的阴晴冷暖区分出来。
自去年“9.24”以来,特别是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国策以来,以及期间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投向A股,险资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备受瞩目。有机构统计,过去一年,险资对股票的直接投资金额增加了上万亿元。
而这只是“开胃小菜”。
目前,险资权益投资比例在9%左右,距离最高50%的上限还有相当距离。当然,险资权益投资比例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既要考虑到自身投研能力水平和市场风险问题,也要考虑到自身经营绩效考核(强化长周期考核并不意味着当年考核的压力消失)和会计准则适配问题,这是个涓滴入江海的长期过程。
但环境变了,企业的行为就会自动适应和自发调整,我们看到的是,险企果断抓住股市上涨的机会,加大权益资产的配置,从而赚得盆满钵满。中国人寿在上半年新增了1500亿元的权益资产配置,中国平安的这个数字是2000亿元,还举牌了同业,充分说明了险资对于A股的信心。
居安思危
在产品端,五大上市险企都不约而同强调寿险新业务价值的大幅增长,这当然是一大亮点。不过,相比动辄20%以上增长的新业务价值,个险新单增长和续期保费依然是压力山大,增长的动力乏善可陈。
个险逡巡四五年了,代理人队伍数以百万计地调整,使得这一业务的增长陷入负反馈的逻辑之中。事实上,各大险企已经很少再提大个险战略,相反,去年以来,新银保被念兹在兹;今年以来,分红险被反复赋能,显然,新银保+分红险已经成为被力捧的产品明星,但是否能够成为爆款,还得市场检验。
除了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市场对于保险还有更大的需求,那就是大健康的需求,而这恰恰是保险最有想象力的空间。保险一头连接着创新支付,一头连接着养老和医疗服务,居于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中枢作用。面对已经严重同质化竞争的寿险行业,能够破局的唯有“保险+”的增值服务。打通养老和医疗,是比打通权益投资更具确定性和长期性的“需求革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