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26亿,高管频离职,晶澳科技豪掷股权激励能否挽回颓势?
作者:Sogear
近日,光伏龙头企业晶澳科技(002459.SZ)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晶澳科技上半年实现营收239.05亿元,同比下滑36.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5.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95.13%。
(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业绩概况)
对此,晶澳科技在半年报中表示,业绩下滑主要受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集中释放导致的阶段性供需失衡影响。行业竞争持续加剧,产品价格整体承压,叠加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趋严,组件销售均价与盈利能力同比显著下降。
“四太保”已去其三,人事“大换血”背后是何原因?
2025年以来,晶澳科技高层人事变动频繁。据能源严究院报道,晶澳科技光伏与储能BG(业务群)总裁祝道诚已于近期离职。
祝道诚自2011年3月加入晶澳科技,效力近十五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将。祝道诚曾担任晶澳科技副总裁、全球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以及海南晶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在祝道诚之前,中国区分销业务部部长曾海也已于2025年SNEC展会结束后离职,并转投一家拟赴港上市的光储龙头企业。曾海2014年加入晶澳科技,曾任中国区分布式总经理。
此外,副总裁李栋也已离开晶澳科技。李栋于2012年入职,从高级经理一路晋升至副总裁、国际公司董事、晶澳智慧能源总经理等职。
更早之前的3月11日,晶澳科技公告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武廷栋辞任。武廷栋现年50岁,曾与牛新伟、黄新明、李少辉并称“四太保”,为晶澳科技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四太保”仅余李少辉仍在职。
高层频繁离职的背后,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一场人事“清洗”,老将需为业绩担责;也有人视其为“换血”,新生力量正逐步接棒;更有传言称同行推行“断指计划”,大力挖角晶澳科技高管。
无论如何,晶澳科技的高管团队正日趋年轻化。现任董事、副总经理陶然38岁;监事李京34岁;监事李彬彬29岁。14名董监高成员中,40岁以下的有3人,占比21.4%;40-49岁的有5人,占比35.7%。这一年龄结构或许暗示晶澳科技正在为未来的接班人计划铺路。
事实上,自2021年起,晶澳科技的二代接班已悄然启动。当年,靳保芳长女靳军辉放弃仕途,加入家族企业,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二代正式走向前台。
“胡萝卜加大棒”,2000人股权激励“大撒币”
无论用“清洗”还是“换血”来形容,晶澳科技这一轮人事调整的力度都不小。这一棒,既挥向了高层,也落在了基层。
2024年,晶澳科技员工总数从50258人减少到37289人,降幅25.8%。一线生产人员从43304人缩减至30630人;研发技术人员从2471人调整为2148人;职能岗位也有所收缩。唯一逆势扩编的是销售团队,从589人增加至761人。
但仅靠“大棒”显然难以凝聚团队,晶澳科技很快抛出了“胡萝卜”。
8月22日,晶澳科技公布2025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16177.6185万份,约占晶澳科技总股本的4.89%。激励范围覆盖1975人,包括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及骨干员工,是晶澳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股权激励之一。
计划还设置了明确的业绩考核目标:以2024年净利润为基数,2025年减亏不低于5%,2026年实现净利润转正。
为了顺利推进该计划,晶澳科技不惜重金“撒币”: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斥资2亿至4亿元,通过集中竞价回购股份,全部用于股权激励。
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晶澳科技销售费用同比降6.32%,管理费用同比降16.82%,第二季度期间费用率优化至5.23%,环比下降2.61个百分点。在营收规模收缩的背景下,从严控费用、提升人效做起,晶澳科技的“胡萝卜加大棒”初步显效。
走出困境的“术”和“道”
“胡萝卜加大棒”只是一种手段,晶澳科技还要靠什么走出困局?
短期来看,是现金流。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晶澳科技手握货币资金260.75亿元,在价格战惨烈、多家同行现金流吃紧的背景下,晶澳科技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战略定力。
充足的资金还使晶澳科技有机会在适当时机出手收购优质资产、扩大N型电池、钙钛矿等先进产能布局,甚至吸纳行业关键技术团队,为未来复苏蓄力。
2025年7月,晶澳科技发布公告称,决定大幅下调可转债转股价格,从38.22元/股降至11.66元/股。其直接目的是促进债转股、降低负债率,晶澳科技有望将资产负债率压降至70%以下,从而缓解利息压力、提升财务健康度。
晶澳科技优化资本结构、减轻财务负担、提升运营灵活性的动机显而易见。2月21日,晶澳科技已正式启动赴港二次上市,意在构建全球化资本平台,强化海外融资能力,与市场、供应链的国际化形成协同,长远支撑“三位一体”的全球战略。
长远来看,随着落后产能出清加速、技术差异化竞争抬头,具备技术、品牌、资金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率先迎来修复。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目前央企对N型等高效组件集中采购加强,这对掌握先进技术的晶澳科技而言,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遇。
股权激励虽能绑定团队、提振士气,可转债转股和H股上市虽能改善资本结构、拓展融资渠道,但它们终究是“术”而非“道”。晶澳科技最终能否真正走出困局,仍要看这些战略与财务手段,能否有效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产品价格能否企稳回升、海外贸易政策会否持续施压、新技术路线能否迅速量产变现,这些依然是摆在晶澳科技面前的现实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