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阳光财险母公司阳光保险站上了港交所的敲钟台,彼时掌声雷动。
那一年,阳光财险的净利润如同坐上了火箭,从4.53亿猛冲至16.03亿,俨然是集团最耀眼的明星。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的灯火还未完全熄灭,危机的阴影已悄然笼罩。短短两年后,2024年阳光财险净利润骤降至6.14亿元,同比下滑37.2%,而综合成本率却高达99.62%,逼近盈亏红线。
更严峻的是,监管罚单如雪片般飞来——2025年开年至7月,公司累计收到22张罚单,罚款金额突破600万元,9月下旬又因虚构业务套取手续费等问题,湖北、浙江等多地分公司被罚。
曾经的“标杆”如今在合规的泥沼中挣扎,高昂的成本与流失的信任,正一点点吞噬着那短暂的辉煌。
阳光财险的这束光,是即将熄灭,还是能够穿透迷雾,重拾光芒?
一、阳光财险失速
成立于2005年的阳光财险是阳光保险集团的核心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车险、责任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多个领域。
作为“老七家”财险公司之一,阳光财险的高光时刻似乎只在2022年昙花一现。
2022年,阳光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404.5亿元,净利润从2021年的4.53亿元飙涨至16.03亿元。
去年,阳光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为482.4亿元,净利润为6.14亿元。2023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454.87亿元、9.78亿元。
来源:阳光保险2024年报
可见,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极为明显。
而阳光财险失速的背后,是承保端成本失控、市场竞争下高昂的营销费用等多种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
从业务层面来看,车险是阳光财险的传统业务,而其2024年的承保综合成本率高达99.1%,导致其承保利润仅有2.4亿元。
盈利艰难的背后,一方面是车险市场竞争激烈,赔付成本难以降低。从对手来看,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平洋产险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车险综合改革后,基准保费预期赔付率由65%提高至75%,致使保险公司赔付成本上升。
而除了机动车辆险之外,阳光财险的其余产品承保综合成本率亦居高不下。意外伤害和短期健康险、保证保险、责任险、货运险,这几个产品承保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3.9%、99.0%、105.3%、105.9%。
这也意味着公司在承保业务中的赔付支出和费用支出几乎与保费收入持平甚至是处于亏损状态,使得阳光财险整体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
业绩之外,更为市场诟病的是,阳光财险的合规频频亮红灯。
9月25日,阳光财险多家分公司再一次被处罚,处罚原因包括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手续费被处罚、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
因合规问题而被处罚,已是司空见惯。此前南都湾财社曾报道,2025年开年至7月份,阳光财险累计收到22张罚单,罚款金额超600万。从处罚事由看,阳光财险内部“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保险中介业务、虚列薪酬、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材料”等问题频发。
此外,截至2024阳光财险全年受理投诉多达31123件,其中理赔纠纷占比高达65.87%,投诉险种中车险问题占年末,比超七成。
要知道保险相比较其他行业,更加强调“客户为本”“风控为王”。
就业内横向对比来看,阳光财险的风控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高频违规与高额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每况愈下的业绩与其内部的松懈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一方面,业绩压力导致分支机构采取违规手段,进而引发监管处罚;另一方面,内部管理松懈使得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进一步加剧了业绩压力。
例如,2024年阳光财险的综合成本率高达99.62%,逼近盈亏平衡线,在这种情况下,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采取违规手段,从而导致被罚的频率增加。
二、“扶”不起的阳光财险
作为阳光集团旗下的重要板块,自阳光财险成立以来,母公司阳光保险可谓是出钱又出力。
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是其能否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充足的资本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缓冲,使其能够在危机中保持流动性。
自2018年开始,阳光财险为提高偿付能力进行了两次增资,每次均由集团成员包揽。
当年8月份,阳光财险在其官网指出,提升阳光财险的偿付能力,满足监管要求,保障财险业务的稳健发展,阳光财险采用定向增发的形式,向现有股东发行新股10亿股,每股价格人民币1元,共募集资本10亿元。阳光保险集团、阳光人寿分别欲以9.58亿元、0.42亿元进行增资。
从阳光财险当时的偿付能力来看,根据其2018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核心偿付能力综合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5.44%、193.03%。而根据当年三季度的行业数据,全国财产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6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阳光财险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数。
该次增资在2020年年初才得以落地,彼时,增资金额已从原先的10亿缩水至6.58亿元,二股东也未参加此次增资事项。
到2023年9月,阳光财险再次选择向股东伸手要钱。当年12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阳光财险增加注册资本7亿元,由57.46亿元变更为64.569亿元。按照此前的增资方案,阳光保险集团认购约6.85亿股,出资金额约为14.45亿元;阳光人寿认购约0.26亿股,出资金额为0.55亿元。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开信息
彼时的阳光财险依旧处于亟待补血的状态。
从偿付能力来看,阳光财险2023年三季度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0.19%、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8.65%。就行业数据来看,当年三季度分别为232%、200%。
除了通过真金白银地帮扶,阳光保险的集团成员还在业务上进行护航。
根据梳理,2022年到2024年,阳光财险披露的关联交易包含保险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利息收入等。具体来看,与中石化集团、中石化股份、阳光人寿、山东阳光融和医院、阳光保险集团、阳光一家家庭综合保险销售几家公司的交易主要是在保险业务收入层面;与江苏永钢集团则是利息收入;与阳光资管、阳光人寿、阳光保险集团三家公司的关联交易则是在其他收入上。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2022年的四个季度,阳光财险及控股子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共发生关联交易合计金额分别为6.6亿元、3.12亿元、0.99亿元、3.14亿元;2023年的四个季度的数据分别为1.4亿元、1.16亿元、16.56亿元(包含增资)、1.21亿元;2024年的四个季度的数据分别为1.05亿元、1.19亿元、1亿元、1.1亿元。
可以明显看出,2023年开始,集团成员对阳光财险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始减少。
三、先天不足下的孱弱
当集团成员的扶持力度逐步减少之时,阳光财险自身正在作出尝试。
从人事变动层面来看,今年5月,阳光财险临时总精算师一职再次发生更替,由拥有近二十年行业经验的冯雪隐接棒。在此之前,该岗位曾由原阳光保险集团精算部协理刘博临时代理。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开信息
坊间传闻,刘博并未通过正式任职考察,最终未能“转正”。
人员上的变更,这让外界对阳光财险有了新的期待,因为总精算师不仅是财务安全的守门人,更是业务与风险定价模型的核心设计者。阳光财险之前高昂的各种费用也意味着,在产品精算与风险定价上的模型亟待优化。
而将目光放至母公司来看,阳光保险集团在进行权力交接,从整体的人员变更来看,中生代正在成为支柱。2025年3月,集团执行董事赵宗仁、王永文因年龄原因同时辞任,其中赵宗仁曾任阳光财险副董事长,是创业初期核心管理层成员。董事会随即提名2007年加入的王霄鹏为执行董事候选人。
管理层的变动,能否逐步扭转市场的对阳光财险的印象,有待考量。
但长远来看,阳光财险想要在老七家财险公司中脱颖而出,任重而道远。在保险市场中,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被市场称为老七家。
事实上,这家公司的保费规模一直在老七家中处在末位,这也与自身的先天不足有关。
一方面,阳光财险的成立时间晚。
像人保产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大地财险等分别成立于1949年、1988年、2001年、2003年。成立于2005年的阳光财险已失了先机,这也意味着其在品牌知名度、客户基础、市场份额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此后亦难以追赶。从市占率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财险“老三家”(指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车险市场占有率合计为69.1%,较2020年前三季度(车险综改前)提升1.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与其他可比公司相比,后者有母公司的银保渠道来护航。
而阳光财险的母公司民营色彩浓厚,银行牌照缺失,银保条线只能靠“市场化谈判”,导致渠道费用较高,这进一步吞噬了利润。2023年到2024年,阳光财险的支付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分别为54亿元、65.5亿元。
自身的先天不足,或许需要阳光财险用更多的时间来“追平”。
小结
在财险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当下,尽快提升市场份额和风控能力对阳光财险至关重要。市场份额的争夺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综合实力、品牌影响力、服务质量等多维度竞争的体现。
对阳光财险而言,尽快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力迫在眉睫,这不仅关乎其在行业中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其能否走出当前困境、摆脱泥沼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