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观察|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险:如何蹚出商社融合创新路?
9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深化健康保险改革的重要举措,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丰富服务形态” 。
业界认为,这一创新模式旨在引导消费者建立长期健康保障规划,通过设立个人账户为未来的医疗费用进行储蓄和积累,增强保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泰康集团战略发展部认为,此次指导意见是健康险市场的“新五年规划”。监管“三个动词”定调三大险种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稳步发展疾病保险。“积极”意味着加大扶持、鼓励创新;加快意味着重点突破、提速攻坚;稳步意味着规范审慎、关注风险。政策基调上医疗险是未来市场核心增长点。
美国健康储蓄账户(HSA)
三重税收优惠驱动的储蓄模式
有业内人士认为,《意见》提出的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参考借鉴了美国健康储蓄账户制度(Health Savings Account,以下简称“HSA”)的设计思路。
相关资料显示,HSA于2004年经美国国会通过《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后正式运行,本质面向参加高免赔额健康保险计划(HDHP)纳税人的税收优惠型健康储蓄账户。
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三重税收优惠:可从工资中扣除税前供款,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将钱存入健康储蓄账户不需缴纳联邦所得税;此账户产生的任何利息或投资收益都是免税的,如果将此账户里的钱用于保险允许的医疗花费,也不需要交税。
HSA实行个人账户制,不受用户工作变动影响,资金可逐年累积滚动;退休后提款享受税收优惠,提前提款则需承担罚款。
美国国税局(IRS)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家庭与个人的HSA最高存款上限分别为8550美元和4300美元,较2024年的8300美元和4150美元有所上调;2026年上限进一步提升至家庭8750美元、个人4400美元。享受优惠需满足HDHP资格要求,2026年单人计划最低免赔额为1700美元、家庭计划3400美元,自付上限分别为8500美元和17000美元。
得益于多重优势,美国HSA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账户持有量突破4500万个,平均余额达5800美元,资产规模约1470亿美元。但美国计划发起者委员会(PSCA)2024年调查显示,尽管三分之二的企业为账户提供投资选项,但只有18%的账户持有者将余额用于投资,该比例较上年进一步下降。PSCA研究主管Hattie Greenan指出:“大多数账户仍被用于当前医疗开销,而非作为长期储备工具。” 这一现象与长期保障需求形成反差——据估算,2024年退休的65岁美国单身人士,其退休期间平均医疗开支预计高达16.5万美元(不含长期护理费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的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不会完全照搬HSA模式,核心原因在于制度基础与税收环境的差异。
美国医疗保障以商业保险为主导,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是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在中国建立一个与商业高免赔额保险强绑定的HSA模式,会动摇“保基本”的根基。同时,我国个人所得税体系的覆盖面与优惠力度有限,大规模推行税收优惠型账户,财政压力和操作复杂性都很大。
新加坡保健储蓄账户(MediSave Account)
政府责任与个人义务的平衡范本
除美国HSA外,新加坡保健储蓄账户被视为更具参考价值的蓝本之一。
新加坡拥有享誉全球的医疗体系,但其医疗费用高昂,且医疗通胀率持续高于整体通胀水平。为应对这一挑战,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成为居民医疗保障的第一道防线。
新加坡政府要求每个在职居民都必须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缴存保健储蓄账户,账户资金属于个人,但使用规则由政府严格规定,主要用于支付住院、部分昂贵门诊治疗、慢性病管理以及购买终身健保等保险计划,不能随意提取现金。账户资金可以用于支付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强化了家庭保障共济性。
新加坡政府还为保健储蓄账户累计缴纳金额设定上限和下限,2025年65岁及以下会员缴纳金额上限为75500新元,超出上限金额的缴费将转到中央公积金的其他账户。
除保健储蓄账户外,新加坡政府1990年推出了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 Life,是医疗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自动纳入这一强制性保险计划,保费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12新元到1530新元不等,可直接从MediSave账户扣除,确保没有人因经济原因断保。当面对重病或长期治疗时,这一计划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的财务安全网。
除此之外,对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人群,新加坡政府于1993年设立了可兜底保障的医疗安全网——MediFund,政府每年从财政盈余中拨款充实基金池,目前规模已达45亿新元。公立医院设有专门的基金委员会审核申请,批准率高达99%,真正实现“不让任何人因贫困而得不到治疗”的承诺。
业界猜测,中国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更可能借鉴新加坡模式。因两国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上涨的压力,都需要一个机制来为未来的长期医疗需求进行强制性、制度性的储蓄。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如允许家庭共济、拓宽使用范围等),其方向正是为了增强个人账户的“互助共济”功能,减少资金沉淀,这与新加坡MediSave的设计思路非常接近。
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
中国式商社融合的路径猜想
在我国社保体系中,早有类似美国HSA和新加坡MediSave的制度设计,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医保个人账户,从1998年建立至今,功能已从最初的个人医疗支付扩展至家庭共济、跨省使用等场景,为参保人提供了更灵活的资金使用方式,有效减轻了医疗负担。
以北京为例,职工门诊的起付线为1800元,起付线以下的自付部分可以用个人账户支付,起付线以上部分经过医保报销后剩余费用也可使用个人账户支付。
今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 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若干措施》,创新性地提出:团险保费可由单位与员工共同承担,其中员工个人承担部分可直接通过医保经办部门划扣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
在商保领域,2017年起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实施,个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允许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200元/月)。2023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扩大至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医疗保险的保险期间或保证续保期间不低于3年,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的保险期间不低于5年。这些政策措施及前期的探索实践,也都为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的产品设计与业务拓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泰康集团战略发展部认为,《意见》提出的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创新,核心在于撬动政府、企业共同筹资,而医疗险与护理险将成为未来5年商业健康险的重要战场,两者发展均需聚焦商社融合。
市场数据显示,自2020年行业启动长期医疗险开发以来,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20家寿险公司运营111款产品,保费预计超600亿元,占医疗险市场比重约15%,为个人账户式产品奠定了市场基础。
业内人士指出,“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是《意见》最具突破性的举措之一,其核心逻辑是通过“保障+储蓄”双账户设计破解长期保障难题。在我国基本医保“保基本”的框架下,这类产品通过保费分账机制实现精准补位:一部分资金用于风险保障,另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可支付自付费用或累积增值,有效填补医保与传统商保间的保障空白。
围绕产品优化,业界提出多重探索方向:对比现行税优健康险,能否给予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险更充分的税收优惠?账户资金能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稳健保值增值?用户能否通过一个统一平台查看个人账户的余额、收益、支出记录,并管理其下的所有保险产品?保障范围能否从住院、特殊门诊、门诊手术等传统项目,逐步延伸至慢性病管理、预防性服务等“高频”场景,实现从“治病”到“防病”,既提升用户健康水平,又控制理赔成本?
可以预见,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将是一个集储蓄、保障、投资、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形态,尽管这种产品设计复杂,对精算能力、IT系统、资金监管及销售管理提出极高要求,但它代表了商业健康险从简单的“事后报销”向“全生命周期健康财务规划”转型的必然方向。
正如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所言,《意见》出台正是为了“针对性地优化现有政策,打通卡点堵点,明确健康保险未来方向和发展重点,正本清源,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