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联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由(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组委会发起主办的 “新冠疫情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讯研讨会今天在京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30位知名专家参与了研讨。

(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是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等共16家机构联合发起,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为己任。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十届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担任论坛名誉主席。

健康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健康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人民对包括健康生活在内的美好生活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重大传染病疫情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甚至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从而影响国家安全。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应当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引领,把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把重大疫情防控作为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任务,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底线思维,密切关注,时刻防范,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一.强化“两大理念”:预防为主与依法防控

预防为主。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危害巨大,如果处置失当、应对失误,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还会造成人心恐慌、社会不稳,消解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成果。必须看到,传染病等重大疫情风险并未真正远去,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发现和确认了包括艾滋病(AIDS)、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莱姆病、大肠杆菌、霍乱、戊型肝炎等近40种新的传染病,一批被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白喉、登革热、霍乱、鼠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疟疾等卷土重来。因此,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不动摇,不因一段时间疫情减少甚至没有发生而改变。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织紧织密、筑牢筑实传染病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网”、“隔离墙”,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依法防控。认真总结本次疫情应对过程中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当、适用法律不正确等问题,以实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契机,积极配合生物安全立法,抓紧制定重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法规、规章,形成体系完备、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重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大流行应对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加强法律适用,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加大执法力度,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增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引导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积极履行疫情防控义务,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

二.推进疾控体系、救治体系和物资保障制度改革

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强化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加强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建设。增强疾控科研能力,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支持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实验室,支持适当放开面向社会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适当提高疾控人员待遇。

推进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改革。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区域布局,加大传染病医院建设投入,提升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医疗机构以满足重大疫情防控要求。建立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应急先救治、后收费的制度,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和疫情患者医疗费用财政兜底保障,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

推进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增强应对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发挥我省优势,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建立应急物资研制、生产、储备体系。对短缺物质,统一原材料供应、定点生产和质量标准,实行定点、集中生产。加强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建立应急物资收储制度,最大限度调动生产企业积极性。

三.坚持党的领导和统筹设计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高效领导,全面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要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上下联动的疫情应对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提升重大疫情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能力。要完善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价值。

坚持统筹设计。公共卫生治理、疫情防控是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既要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医疗救治救援体系,又要完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治救援、事后恢复、物资保障等各个环节,既要强化体系建设,又要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管理,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必须坚持统筹设计,着力于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制度体系,不因领导人的认识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的变动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