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90后房东小L,靠出色的投资逻辑,他在20多岁就完成了5笔成功的房产投资。

这届“后浪”确实浪,来看看他的国内房产投资逻辑吧!

我是一名有5套房的90后房东,过去5年总共投了5套房子(国内2套,国外3套),目前每套的收益都挺满意,其间也险些掉坑,总结了一些思路和大家分享。
念书的时候学的金融,那时候单纯,信了书上的投资指标,导致我曾一度看空北京房产市场。

书本告诉我,全球正常的房屋租售比在5%左右,也就是一套100万的房子每年能收5万租金;正常的房价收入比应该是10-15年,也就是一个人不吃不喝10-15年可以买套房。

反观北京,租售比才1.5%,房子买回来出租70年才能回本,房价收入比也高的离谱,在北京工作即使不吃不喝,也要50多年才能买一套房。

那时我觉得这不科学,北京房价肯定得降,然后就迅速被社会教了做人。后来我想明白了: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直涨

决定房价的基本因素就俩:成本和供需

先说成本。房屋的售价是由土地成本+建造成本组成,建造成本在全球范围来看,根据人工劳动成本的不同,基本在每平米2000-10000元左右,土地成本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楼面价”。

在地价高涨的地区,土地成本是建筑成本的大头儿,也是房价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来看上个月的一条新闻。

北京三四环之间一1.8公顷地块,最终由合生地产以42亿元竞得,溢价率42%,楼面价76168元/平方米。

7万多的楼面价什么概念?按照现在的房屋建造成本,加上精装修、市场营销、贷款等成本,未来这个项目至少卖到10万/平米,开发商才能不赔钱。

即使全国都说“房住不炒”,即使北京有“最严限购令”,只要成本摆在这儿,北京的房价就得往上涨。

说完成本看供需,毕竟不管成本多高,如果这个地方没人买房,定价再高也是有价无市,为了销售终究会降价。

显然,我国的一线城市根本不存在没有需求的顾虑,“人往高处走”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是如此。

理论中的房价总是和地区的平均工资、平均生活水平挂钩,但现实总是令人窒息,我渐渐发现,决定一个城市房价的永远不是平均工资,而是那些买得起房的人的收入。

假设你是开发商,在市中心开发了一个200套的住宅项目,这个城市的人均工资是1万元/月,而在市中心工作的高管们收入20万元/月,你会如何定价?

为了最大化收益,你只需确定收入在20万元/月的高管超过200人,这个楼盘就可以定价20万/平米。你完全不需要顾及其他人的购买力,因为只要这200个人买得起,房子就不愁卖。

就像任志强说过的:“商品房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的商品,房价是一部分高消费能力的家庭所决定的。”

几年前,当北京重点地区的房价突破10万/米的时候,总有人感叹:“房子这么贵谁还买啊!”,我当时就暗暗的想,当然人有,涨到20万/米也有人买的起。因为一线城市的房子是全国高收入人群的战场,总有人愿意为顶尖资源买单,而且他们买的起

开发商“只为富人盖房”的理论虽然扎心,但市场就是如此。

所以,一线城市的房子什么时候入手都不晚!手里有房票的话,千万不要再犹豫了。

小L的观点是“国内一线城市的房子可以放心买”,这点洋房姐姐是同意的。虽然姐日常看的都是豪宅,但也在时刻关注着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其实不光是一线城市,每个区位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都是不错的投资标的。

之后小L还会分享他5年用5套房赚了700万的经历,想看的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