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深圳又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春天。伟人邓小平南巡深圳,掀起了又一浪改革开放的春潮。思想再开放些,胆子再大些,步子再大些。总设计师的谆谆嘱咐、殷殷期望,激励着深圳人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深圳的人气更旺了,财气也更旺了。深圳股市牛气冲天,原本几元十几元的股票,天天飘红,天天往上蹿,连着筋斗儿往上翻,翻几番就变成十几元几十元了!“炒股票比什么都赚钱啊!”深圳人这么说,全国人民都这么说。

深圳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公开大量发行股票。深圳人瞅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下决心要大捞一把。全国人民也觉得这是千年一遇的发财机会,即使吃不到酒肉也要分一杯羹。股票公开发行凭身份证认购抽签表,每张身份证只能认购10张表,购表越多就中签越多,中签越多就意味着赚钱越多。为了赚更多的钱,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深圳人,纷纷向全国各地的亲戚朋友、同乡同学同事索借身份证。于是东西南北中,一张张身份证,一包包一袋袋地向深圳寄来。

公开发行股票的消息没有引起杨剑昌多大的兴趣,夫妻双双下岗的他根本没有钱来认购股票。一日黄昏,他到邮局寄信,发现邮局一角堆满了胀鼓鼓的邮包。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邮递员告诉他:“这都是内地寄来的身份证。”“身份证?这么多?”杨剑昌瞪大了眼睛。

一夜无眠。

杨剑昌如睡针毡:身份证是公民的身份证明,怎能一袋一袋的当货物寄?公告发行的认购表才多少?而身份证却哪么多?到时会不会僧多粥少引起哄抢,发生混乱?杨剑昌这人也真是,工作无着,生活无着他不急,这些本来与他无关的事却急得他睡不着。第二天,他又戴上破草帽骑上破单车到各个邮局转悠询问,各个邮局的情况都与昨晚看的那个邮局的情况大同小异。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么多的身份证得要多少认购表啊!凭直觉他预感到认购表公开发行时,肯定会出现混乱。他来到市政府信访办,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和担心告诉值班的同志。值班人员告诉他,这些情况市领导早已知道,而且早已作好对策了。他不放心又去找市长,市长秘书告诉他市长在开会,他会将他反映的情况转告市长。

过了几天,杨剑昌又去各个邮局转悠,那一袋袋身份证依然堆积如山有增无减,而市里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他更急了,他想市里可能根本不把他这个下岗工人的意见当回事。他想若是他估计的情况发生了,对深圳将造成多么不好的影响。当晚,他与一个老乡借了50元钱,第二天一早,就坐上火车直奔广州,径直来到省人大求见省人大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当时广东省人大信访处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耐心地倾听了这个专程来反映深圳股票发行情况的下岗工人。两位省人大的同志都为杨剑昌的主人翁精神所感动,他们说:“你反映的意见很好,精神可嘉。我们会将你的意见转告深圳市领导,属于深圳市领导权限范围内的事,我们不便过多干预!”

杨剑昌忧心忡忡地回来了。随着春去夏来,股市也越来越热。“八·一”过后,不仅深圳人个个跃跃欲试,而且全国各地的人纷纷从大江南北奔涌而来。8月8日、9日,深圳街头到处涌动着从全国各地赶来认购股票的人潮。8月9日下午,深圳人和外地人就纷纷汇聚到全市各个股票认购点排队了。8月10日,又是烈日又是暴雨,等候了一夜的人们终于急不可待地涌向售表窗口,忘了彼劳,忘了酷热,你挤我拥,你搓我搡,弯弯曲曲的队伍乱了,汹汹涌涌的人潮疯了。人们争先恐后,你拉我扯,笑的喊的哭的吵的打的什么都有,几乎全市个个窗口如此。时到中午,大多数窗口抽签表都卖完了,但大多数人仍两眼茫茫两手空空,一张表也未买到。有些人不服,有些人泄愤,有些人打起群架,有些人点火烧车,有些人晚上集结到深南中路要到市政府示威游行……

杨剑昌没有买一张抽签表,但他目睹了这一切。他没有幸灾乐祸,他眼里流泪心里流血: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要是当初市里的决策者能听他一句话,也许不会酿成这场震惊海内外的股票风波。

低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也许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有时还是挺灵验的。

功臣在流浪。在流浪的岁月里,杨剑昌手捧红头文件四出找工。他问心无愧,他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深圳,他没有什么奢求,他只是要求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公民有劳动的权利、生存的权利,他是名正言顺的深圳人,几百万人口的深圳竟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不信。找工也不是天天,有时一周一次,有时一月一次,其余的时间就用在社会调查上。从城市规划到道路建设,从黄赌毒到乱收费,从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到中小学教育,他像个流浪的牛虻,发现哪里有黑点有腥臭他就飞到那里,而且总要盯出个子丑寅卯来。他日里骑车调查,夜里趴在桌上写调查报告。流浪两三年里,他竟写了110多篇3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送给市领导或有关部门。他的许多意见和建议,都被政府和有关部门所采纳。

逆境中,杨剑昌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政府自然也不会忘记他。1993年秋,市人大主任亲自在关于他的报告上批示,要市工商局给杨剑昌安排工作,市工商局终于接纳了他。他先被安排在局直属彩印厂当工人,根据他的特长,不到一年又将他安排到罗湖区工商分局消委会工作。只是因编制所限,他是个“编外职工”。他没有过多去计较“编内编外”,反正有个正式的工作就行了。

杨剑昌终于有工作了。杨剑昌到消委会工作了。关心和熟悉杨剑昌的人都说:“爱管闲事的杨剑昌,终于有管不完的闲事了。” 

面包车刷地一声拐入罗湖工商分局大门,又“嘎”的一声停在大楼广场上。“老杨,到了!”司机小程的喊声将杨剑昌从长长的回忆中拉了回来。他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地揉了揉双眼,与小程一起踏入巍然屹立的罗湖工商大楼。(cmws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