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最近,日本一个大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有点变化。

这个公司是村田制造所,他们的全资子公司——埼玉村田制作所打算在12月关闭其生产子公司——升龙科技,连《公司提前解散说明书》都发出来了。

升龙科技位于深圳龙岗,园区内有3幢厂房,2幢宿舍楼,工厂解散也意味着约1500余名员工没了工作。

说起这个村田制造所,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因为他们的产品不像日常消费品一样跟大家接触频密,但公司实力很强。他们二战时候就成立了,当家产品是陶瓷电容器,世界第一,其他的产品,像陶瓷滤波器,高频零件,感应器等等也是排名前列。

这些产品是干啥的呢?

主要用在电脑、手机、汽车电子等等地方,这些年消费电子大发展,公司一点也不缺钱。2019年,村田的销售额为996亿人民币,利润有131亿。在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中位列第498位。

这次要关闭的升龙科技也有15年的历史了,效益一直不错,不过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大,企业订单大幅减少,日本人一看,算了,直接关厂了。

当然,全怪疫情也不对,其实日本人的搬家战略已经执行一段时间了。

去年12月,村田就关闭了汕头的华建电子和华钜科技,他们要撤出中国了吗?

也不是,两个月后,村田在无锡等地的4家工厂就又开始生产了,还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这次关闭升龙科技,村田制造所也评估过,对公司整体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成本肯定更低了。

说起来,这不是第一家逃离深圳的日企。

2019年,爱普生精工深圳公司裁员关厂,一时间,“又一国际巨头将撤离深圳”、“裁员1700人”,“日本企业搬去泰国”等说法刷了屏:

因为在这之前,三星、奥林巴斯的深圳工厂刚关门不久,赶到一波了,自然炒得沸沸扬扬。

爱普生1985年就在深圳开厂了,第一家工厂叫爱普生技术,生产打印机、投影仪,第二个厂就是爱普生精工,主做机械表和智能手表。

但是智能手表这个市场变化巨大,2018年,苹果、三星、Fitbit、佳明囊括了全球智能手表82%市场份额,低端市场更是被中国企业横扫一空。前后夹击,爱普生精工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所以他们选择关门也算是意料之中。但像升龙科技这种有竞争力的工厂为啥也不干了呢?

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房租肯定是要背锅的。

的确,过去这十来年时间,深圳宝安区厂房租金增长5倍左右,龙岗区则上涨7倍左右,大多在24元一平方。

贵也就算了,很多房东为了方便涨价,都不签长合同,期限越来越短,续一次租金涨一次价。

在蛋壳租房被轰出来,大不了拉上行李再找个地方,但是建工厂、搞搬迁那成本可不是一般的大,不签个长期合同,怎么做大额的投入呢?

价格高租期短,挣的钱不一定够工厂搬家的,制造业公司就都受不了了。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从2015年开始,深圳制造业年度注册企业数量逐年下降:

也就是说,2020年的制造业注册数量只剩2015年的三分之一了。

这些工厂离开深圳也没消失,一部分仍然在广东、湖北、江苏等地方生产。

也有不少日企直接离开了中国,最近这几年,越南、泰国、印度都搞出了很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企去投资建厂,日企是他们的大目标。

其中,越南是争夺日企最多的国家。

2019年日本对越南的投资资金近80亿美元,这个数字看着不大,但占了越南外资总额的31%,总的来看,日本在越南的投资项目数量达到了4190个,注册资本达579亿美元,一举成为越南最大投资来源国。

到了今年,日本政府亲自动员海外的日企们“去中国化”,政府出钱资助日企将生产线撤回日本或东南亚地区。

据说第一期有140家日企参与,第二期增加到了1670家。

数量看着不少,所以开始的时候行业和舆论都有点慌,但评估完了觉得暂时还是动不了中国制造的根基,因为中国还是有很多优势的,最硬核的有两点:

● 1、是产业集聚最高,产业链配套齐全,中国是国际上公认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

● 2、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大盘子看是这样的,但是不断的外迁对深圳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啥这么说呢?

深圳的外迁潮已经持续了10年。

初期是有引导的,为的是把低端产能搬出去,但到了后来,一大批优质公司也纷纷搬家:

● 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

● 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 2016年华为终端转移落户至东莞松山湖;

● 大疆科技早在2013年就在东莞买地;

● 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将生产线移到了郑州和贵州;

● 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搬迁至江西南昌,在南昌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产业园区……

这些公司为什么搬迁呢?

根本原因还是利润增速赶不上成本增速,工资在涨、房租在涨,再加上其他地方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一算账就决定搬走。

一个核心公司搬走了,连带着一堆产业链公司也得搬家,深圳制造业的比例就越来越低,南山区的一些工业园已变身为文化创意园。

很多人说,这也没问题啊,不是还有金融,还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过来吗?

的确,这已经成了深圳现在主要的对外名片了,但这也不是没有问题。

为啥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二三产业的说法,也就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被鼓励大力发展的,深圳2009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工业,现在两者更不在一个档次了,但是工业占比太低问题也很多,典型的就是“产业空心化”,没有制造业的根基,很多第三产业成了无水之源。

深圳第二产业占比39%,比公认的35%警戒线没高出多少。

工业这么重要吗?

还真是,1999年香港的GDP大概是新加坡的2倍,但到了2010年就被新加坡反超了。原因很多,两地都有贸易、金融、地产这些大产业,但新加坡的工业比重比香港高很多,它有半导体生产中心,也有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包括伟创力这种高端制造大咖的制造厂也在新加坡,底部比较扎实,增长更稳健。

深圳当然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所以这几年也不断提及“产业空心化”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比如增加高端制造业的占比,但这事说着简单,执行起来需要时间,需要投入。

而现在深圳的问题是——房价不是一般的高,炒房的人不是一般的多。

一千多套13万一平米的房子吸引了九千多人预约,还有不少“代持”的,买到就赚500万,你说还有啥心思吭吭哧哧搞研究呢?

现在的确有大公司不断过来,但他们的第一诉求是什么呢?

买房。

就拿今年来说吧。

2020年10月,小米耗资5.31亿元摘得深圳后海总部一块地,并准备建立小米集团国际总部。

几个月前,字节跳动今年5月也在深圳后海区拿了块地,花了10.82亿。

小米预计将会继续在深圳投资超过70亿元。能带来什么不知道,但可预计的,周围的房价会跟着往上走吧。

以前讨论一个公司的业务边界,有一个论断说,没有哪一个大公司不是金融公司。而现在也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大公司不是房地产公司。

真要是都这样了,那还是挺悲哀的一个事,尤其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控制房价,对深圳来说是接下来的一个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