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骗保,保险业并不陌生。从航延险到车险,再到意外险,不法分子将骗保寄托在保费低廉、保险期间较短、保额较高的一些保险产品上,采取的手法也花样翻新。

花样百出的保险骗保,害苦了投保人,也坑惨了保险公司。

虽然监管一直在提醒风险,打击骗保,但总有人铤而走险。

近日,『A智慧保』获悉,宜宾市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住院津贴有关风险提示函》,就不法分子利用住院津贴保险等相关产品进行骗保一事进行通报。

不要小瞧住院背后的津贴保险,这个小保险也会承载着不法分子的“发财梦”!

两人四年申请理赔52次

《提示函》显示,应某、刘某自 2017 年起,每年在全省多家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住院津贴保险等相关产品。

具体来看,至2020年的连续四年间,应某因意外伤害住院天数共计845天,获得赔偿29次,住院津贴赔付金额合计200716.9元;而刘某四年内因意外伤害住院天数共计434天,获得赔偿23次,住院津贴赔付金额合计86000元。宜宾市保险业协会表示,至今两人仍有赔案发生。

通过住院津贴连续多次进行理赔,背后多有骗保的嫌疑。为此,宜宾市保险业协会提示各家保险公司注意,特别是网销和代理渠道,要提高防控识别能力,制定有效应对措施。

虽然这一事件还没定案为骗保,但依据往常骗保的经验看,频繁多次地投保、申请理赔,并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大额赔偿,多与骗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次风险提示,不仅是给承保的公司提醒要加强检查,同时也是对行业内其他险企进行警示,不要小看医疗险背后的住院津贴,这也会成为不法分子进行骗保的目标。

投机取巧赚“津贴”早有案例

说到骗保,保险行业中已出现多种作案手法,而涉及到医疗险的骗保也不在少数。此次涉及的住院津贴,则与住院医疗险有很大关系。

据悉,不少住院医疗险会附有住院津贴给付责任,也就是说,该保险产品会根据被保人的住院天数,按天给付住院津贴。但这与住院医疗险的费用补偿并不同。

住院津贴的设计初衷是收入补偿,被保人因病或意外住院,意味着在住院期间将失去工作收入,住院津贴则可以补偿工作收入损失。不过,住院津贴给付是属于“定额给付型”,只要住院就会给。而住院医疗险所遵循的“费用补偿原则”,是实报实销,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不超过被保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

可见,住院津贴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偿,给很多因病或者意外住院的人提供了一份安心。

由于住院津贴是定额给付型,只要多一天在医院,就能多“领”一天的津贴。如果同时拥有多份含住院津贴的保险,是可以同时获得住院津贴给付的。而这一特点,恰好给了部分人可乘之机,由此而来的“津贴党”一词,也成为保险圈的一个流行词汇。

在此之前,也有人利用住院津贴来“发财致富”。

2006年12月至2011年8月,上海市崇明区某医院陈某以自己的名义,在5家公司投保多种住院医药费补助险和每日住院津贴险,随后在其本人并未实际接受治疗的情形下,通过取得虚假的门诊病历、出院小结及住院医药费收据等方式,虚构其本人先后7次入住上述医院接受治疗的事实,随后以其个人名义向5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2008年12月至2012年9月,陈某冒用他人名义,在3家公司投保前述相同险种,采用相同方式,虚构他人先后14次住院接受治疗的事实,随后以被冒用人的名义向3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惯用的套路,频频暴露出住院津贴中存在的漏洞。对于保险产品的设计,也引发了行业的思考。

惩治骗保需多方行动

从现在来看,带有住院津贴的医疗险产品变得越来越少。这并非保险公司故意为之,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众所周知,对于住院医疗型和津贴型的理赔案,保险公司审核一般比较宽松,被保险人只需要邮寄资料或者网上申请,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可以到账。加之保险公司每年接到大量理赔案件,审核时不可能对每件案子平均用力,对于不足万元的赔案,有的公司甚至都不需要理赔材料,通过拍照上传就可直接申请。

多方面的“便利”,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很多人也会利用这个便利进行多家投保,短时间出险,再进行多次理赔。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薅羊毛”,赚“住院津贴”,恶性循环下,这一类的保险骗保越发猖狂。

为了与骗保团队进行博弈,很多险企减少了这一类产品。当然,也有部分险企会针对特殊地区进行特殊规定,例如不支持某地区的就诊证明等。

但骗保的整治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保险机构自身加强甄别能力,提高理赔过程的严格性,也需要整个行业的协作。

此外,在2021年年初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中,针对防范骗保、骗赔等保险欺诈行为,也给出了意见。例如,依托保单信息登记平台,在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基础上,建立健全意外险保单信息共享机制。针对恶意重复投保、高额投保等高风险客户,及时进行风险提示。研究制定“黑名单”“灰名单”标准。

骗保问题的解决,仍在路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