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妹

来源| 大猫好规划

人人都有发财梦。

有人为了发财,勤奋努力,但也有人为了发财,机关算尽。

今儿要说的这事儿,不是给大家指出一条发财明路,而是要提醒大家,不义之财不要赚啊。

最近,四川省宜宾市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住院津贴有关风险提示函》,提示函显示,同业发现有俩客户的理赔行为十分异常,提示各家保险公司特别注意。

应某,从2017年开始,连续四年时间,因意外伤害住院天数共计845天,获得赔偿29次,住院津贴赔付金额合计200716.9元;

刘某,也是从2017年开始,连续四年时间,因意外伤害住院天数共计434天,获得赔偿23次,住院津贴赔付金额合计86000元。

要说这一般人意外受伤,住院,本就是小概率事件了,住院住一个月,那都是伤的重的情况,但像这俩人一样,四年一共一千多天,住院845天、住院434天,那简直是把医院当自己家了。

明眼人一看,就不合理啊。

关键是,他们的院还不白住,一边住院还能一边从保险公司拿钱。

应某,住院845天,从保险公司领走20多万,相当于住一天领237.5元。

刘某,住院434天,从保险公司领86000元,相当于住一天领接近200元。

这比很多人辛苦工作赚钱还多。

关键是,这俩人现在还在不停住院,不停申请理赔。

事出蹊跷必有妖。

于是当地行业协会才发了这个风险提示,提醒各家公司注意,要提供防控识别能力,制定有效应对措施。

行业协会还特别提醒,网销和代理渠道要特别注意这俩人。

估计后续保险公司会做着两件事:一方面设置投保限制,不接受两人投保,另一方面就是加大调查力度,对他们的“住院”情况重新调查或对新进提交的理赔申请,加大调查力度。一旦调查出问题,那么等着俩人的,就是保险诈骗罪的审判。

可不要小看他俩的诈骗数额,20万,如果真能落实是骗保,够判很多年了。

说实话,这俩人不是第一个打保险公司住院津贴主意的。

这是因为,住院津贴的设计,比较特殊。

正常来说,医疗险,补偿的是住院费用损失,采取的是“费用补偿原则”,实报实销,花多少赔多少,赔的不会比花的多。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赔偿的总金额,加上其他渠道获得的报销,不会比实际住院花销更高。不会让人“有利可图”。

但住院津贴险,采取的不是补偿原则,而是根据被保人的住院天数,按天给付住院津贴。也就是住多少天院,扣除保险公司提前规定好的免赔天数,然后每天给多少钱,住多久给多久(但一年一般不会超过180天)。

住院津贴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收入补偿。也就是一旦住院,必将产生收入损失,这笔钱,是来补贴收入的,就是让你获得“意外之财”。

所以住院津贴的加入,会导致有些人住院后,各种报销、理赔加起来,反而还小赚一笔。

但住院津贴的设计虽好,却也因为是“意外之财”,而被不少人打起了坏主意。

比如很多人为了多领钱,故意想方设法去住院,一住住好久,同时,配合购买多份津贴险,一份一天赔50,那架不住多买几份、多买几家的保险,积少成多,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更有甚者,如果能勾结医院的人,就能伪造假的医疗证明、办挂床假住院,达到“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的目的。

如果大家留意看一下,很多意外险指明了不接受某某地区的人投保,就是因为这些地区曾经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造假骗保。

薅羊毛要适可而止,小薅怡情,大薅伤身。

尤其这种买保险,通过津贴“赚钱”的行为猫妹是特别反对的。

虽然现在看着薅羊毛挺容易,保险公司为了提升理赔效率,对小额赔款都采取了线上自动审核的方法,把材料拍下照片,上传即可,几小时甚至几天,就能到账。

但是不要忘了,保险公司的大数据、各种技术,除了能提升理赔效率,也能更高效的识别出可疑案件。

同时,行业的通气也越来越顺畅,联动也更快。

所以,莫伸手,伸了会被抓。

买保险,我们防范的是重大风险,自己承受不来的风险。而不应该总是琢磨着蝇头小利。

白花钱很正常,毕竟风险是概率事件,相反,如果总想着不能吃亏,不能白花钱,那结果要么是铤而走险,办点违法的勾当,要么就是被保险公司反薅,投保一些看似不花钱,但实际上自己一点便宜都没占到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