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当某房企负债近2万亿屡传破产的消息、明星各种新闻吸引着人们眼球的时候,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却几乎无人关注!

基础科研看起来和日常生活关系不是那么直接,重要性却日益凸显。这一点,被芯片“卡脖子”、深受冲击的华为感受最深刻。

上个月,在中央研究院创新先锋座谈会上,任正非直言,十几年来,如果公司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沉淀,那么,面对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存在的难题可能就无法化解。

换句话说,没有基础研究的助力,华为真有可能被美国彻底打趴下。

这并不是任正非一个人的“心得”,而是某种共识。前几天的“教师节”,一场以“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为主题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科院院士蔡荣根也指出,很多“卡脖子”问题是“卡”在了基础研究上。

具体而言,芯片也好,光刻机也罢,或者媒体统计过的35项被欧美国家“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要从根本上解决,都得从基础研究着手。

基础研究影响如此深远,因为其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的“基本面”,用蔡荣根的话说,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与其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美国便是基础研究驱动国家发展的典型例子。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年来,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依旧保持着“超级大国”的姿态。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奖获奖者共有8人,美国占据半壁江山;在201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篇科研论文中,有72篇来自美国。

美国能获得这样抢眼的“战绩”,并不全是政府推动,而是政府与企业合力进击。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基础研究投资中,政府仅占45%,企业投资高达25%,而我国的基础研究投资,政府占到90%。

你可能疑惑,为何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加码基础研究?

答案很简单,基础研究需要抛开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长期深耕。进一步说,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任何回报。

显然,这不是众多抱有超实用主义心态的中国企业愿意选择的一条道路。

最明显的案例是,作为关注度最高、实力最雄厚的中国企业,互联网巨头们更乐于砸钱去“卖菜”。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社区团购领域融资事件高达60余起,累计金额超559亿元。

官媒犀利指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鉴于形势严峻、问题急迫,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中国企业向基础研究进军的同时,官方一直在加大投入。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加大对重大原始创新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支持力度,而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也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亿元,增幅约65%。

今年2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透露,“十三五”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6%,聚集领域包括集成电路、软件、高端芯片、量子信息等。

企业与科学家也送上助攻。欧盟发布的《2020版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报告显示,全球研发投入前两名是谷歌母公司和微软,中国上榜企业中,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排名靠前,他们的研发也有一部分与基础研究紧密相连。

同时,还有高额奖金直接为科学家提供“后盾”。2018年,由腾讯携手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饶毅等中国当下最知名的科学家,发起成立“科学探索奖”,每年准备1.5亿现金,给50名青年科学家每人奖励300万元。

不要小看300万元,这是给青年科学家直接有效的助力。

潘建伟院士就曾感慨,遇见好多年轻科学家,太辛苦,特别是博士毕业后,35岁到45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但这个时间又是他们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随着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联手攻坚,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个生态正在慢慢发生变化,眼下可能看不出确切效果,也缓解不了芯片、光刻机之类的“近渴”,但长远来看,新的增长点、爆发点就孕育其中。

参考资料:

1.《专家:很多“卡脖子”问题是“卡”在了基础研究上》,中国青年报

2.《政企“双轮驱动”为美国基础研究提速》,科技日报

3.《中国真正的短板,不是芯片,不是光刻机,而是……》,智谷趋势

4.《时代正在呼唤,科学家重返流量担当》,踏浪青年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