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老,大有可为。

  文丨华商韬略 青 山

  养老难题,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19064万人,占比13.5%。

  按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率是国际标准的近两倍,让我们意识到应对这个挑战并不容易。从国家角度而言,近年来,政府已通过系列的顶层制度设计来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

  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养老的难题仍待解。

  例如,老龄化社会下,“孤独终老”将成为普遍现象;健忘症、力不从心的采购乃至摔跤带来的意外,都是独居老年生活的巨大挑战。

  在这一情势下,很多年轻人甚至20岁时就开始思考:当我们“老无所依”时,要怎么办?

  【这届年轻人的“人间清醒” 20岁为养老做准备】

  “当我们‘老无所依’时,要怎么办?”

  “从现在开始办”,这是这一届年轻人给出的答案。

  今年两会有一份提案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已有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超过7700万人,预计2021年将会上升到9200万人。空巢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的同时,年轻人也开始早早为可能到来的“孤独终老”做打算。

  随后有媒体就此对1217名18-35岁青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9.6%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要过上幸福晚年生活,59.8%的受访青年选择靠自己,50.1%选择靠配偶,42.1%选择靠子女。

  然而,未雨绸缪的存钱行为,仅仅解决的是“老有所依”所需的经济储备。很多生活场景,事实上都有可能成为“困境制造者”。

  “比如说,当穿着睡衣去门外取外卖、手机还放在卧室屋子里充电,一阵寒风和一声咔哒,我就一脸懵逼地被反锁在屋子外。这个时候,如果一急,脚下一滑,吧唧摔了一下,直接在楼道里晕个把小时,剩下的时间里,只有楼道里的摄像头盯着我看。啊,它也只是看着,不会帮我喊人。

  在摔晕之前我在想什么呢?我后悔自己爬起来点这个外卖,现在只能躺在楼道里,如果有个AI机器人帮我点外卖、取外卖,我现在就躺在被窝里吃上热乎的饭。”

  昨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X-Talk科学脱口秀现场,这一场景描述就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

  这是很多空巢青年感同身受的场景,如果发生在我们未来孤独养老的场景里,情况可能更糟糕。

  幸而,有科学家们提出了有趣的解决方案:让AI介入我们的独居生活,对这些不可控的场景进行干预。

  【“老有所依”困境 陪伴与照料难题最难解】

  AI的介入与干预,实际上解决的是独居养老场景下抵御危险的能力不足问题。

  例如,很多老人不与子女住在一起,一旦摔倒,缺乏及时有效的救助就会有生命危险。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三方数据估算,每年我国有4000万老人跌倒。跌倒不仅可能造成骨折,导致老人长期卧床以及引发并发症,对老人的心理状况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跌倒,已成为60岁以上老人意外伤亡的“头号杀手”。

  AI是否可以解决这样的场景痛点?比如能够通过摄像头发现老人摔跤,并且及时报警。

  昨日的X-Talk科学脱口秀上,腾讯即视产品负责人涂思嘉就透露,基于这些痛点,腾讯开发了AI“智慧养老监护系统”。在这场科学脱口秀上,涂思嘉带领大家认识了“AI养老的正确打开姿势”。

  AI“智慧养老监护系统”的“养成”,需要“各种摔”。 “为了让AI学会识别各种摔法,你必须要先摔给它看,也就是把所有摔法都亲自演示一遍。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学习,而你就是那原始数据。”

  为此,二十多名内部员工组成的产品志愿者团队,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怎么摔跤。“你需要正着摔、反着摔,仰面摔、背面摔,左侧摔、右侧摔,快点摔、慢点摔、慢动作摔,靠着墙摔,阳光下摔,灯光下摔、暗处摔、月光下摔,摔完之后不过瘾,再翻个面从头摔”。

  作为一名AI“教练”,涂思嘉在多次试摔中最大的感悟是“除了疼痛,还有无助和孤独”。

  孤独场景也许会衍生出未来AI智能的另一个终极形态——私人管家,当人类需要心灵慰藉的时候,AI能帮助打理主人的生活关系,寻找可以联系的人。

  “从科技的这个角度说,一个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智慧产品,不是将你的所有需求,都在一个出租屋里解决,而是把你的生活关系重新打理起来。”涂思嘉分享道。

  据悉,腾讯“智能养老监护系统”,目前已经在多个养老机构实践。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的智慧养老院方案,已具备跌倒检测、隐形护栏、火灾检测等多个AI功能。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独居老人的中秋,不再是“孤影独坐”。而是通过养老科技,重塑与世界的实时链接。

  【对于AI,支持和反思是一体两面】

  AI技术的力量正在日益进步,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生活里要出现一个功能丰富的AI。

  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设计它,如何使用它,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亲人、朋友以及社会其他人的态度。

  在过去的两个十年里,传统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两个技术里程碑。

  站在这个十年的窗口,我们能够模糊地感受到下个十年里,人工智能将会是我们生活中的新技术图景,所有的人都在说它,在分析它;大公司也在投入资金,来尝试开发它的使用场景。

  腾讯今天有用来识别跌倒和保护老人的AI,有指挥种黄瓜、西红柿的AI,甚至在内蒙的沙漠里,鹅厂的AI正在给“三北”治沙的草地提供精确的浇水指导。这些都是技术上正在发生,正在实践的场景。

▲AI种植的西红柿

  科技可以用来做利于社会的好事,去改天换地,让绿水青山复现。这些都是宏大的叙事,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大事,可以叫做“科技向善”。

  当然,科技也会带来一些新的伦理和世界观的挑战,对此我们应当有所预料和反思。

  比如能够监控人们生活起居的AI助手,真的会让陪伴者始终感到舒服和自由吗?

  就这一问题,社科学者、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张筱叶,在昨日的X-Talk科学脱口秀中,分享并解读了她对于AI介入人类生活后的一些观点。

  她认为,从协作者角度来说,也许一个好的AI不该只是告诉我们生活中各种量化的指标,比如今天的开心指数、健康指数等,而是更有人情味,辅助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让生活更有满足感。

  以人为主体的切入,无疑会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科技反思。也让人们对被机器陪伴的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和关怀,有了更深刻的共情和理解。

  可以说,目前关于AI,我们能够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一方面,AI某种程度上能为独居生活提供诸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新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追求,成为应对独居生活和老龄化难题的有力解答。不过,在AI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不应当被动地成为技术载体,而要主动地成为技术工具的充分享有者。

  科技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新的挑战。

  对于这些挑战,进行及时必要的认知反思,同样是科技向善的题中之义。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