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养老“第三支柱”衔枚疾走,“银”“保”双管齐下。

9月15日,四家理财子公司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分别是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光大理财在青岛,期限一年,总规模400亿元。

此前,8月19日,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官宣成立,注册资本超过百亿,17家发起公司,银行系的理财子公司占据10席。

理财、保险和基金,向来被视为养老市场的三大玩家,艰难的养老“第三支柱”如何把蛋糕做大,备受关注。

养老理财,从有名无实到名实相符

庞大的银行理财,如果被引导流向养老金,整个养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此前两三年,银行曾发行了上百只养老理财产品,但大多有名无实,不过是银行在资管过渡期打的擦边球。

银行的养老产品,虽然在销量和额度上领先,但产品设计其实很难做到长期。很多时候,都设置一个若干年的封闭期,尽管相对其他理财产品而言不短,但对接养老这样的长期乃至终身理财规划,意义并不大。因此业内对此也颇有微词,认为不过是套嵌着养老噱头的FOF产品,趸交大过定投。

三年五年的养老理财,不是真正的养老理财。监管一声令下,理财子公司“上”。

脱胎于母行的理财子公司没有历史包袱,从一开始就是净值化管理,但同样面临着转型压力。理论上,养老理财可以更加专注于长期资产和权益类资产,摆脱了短期化羁绊,可以获得更高收益,因为资本市场从长期看是一条上扬曲线。但养老理财如何长线投资,布局什么资产,哪些配置仍是禁区,市场并没有标准答案,中间会有什么摩擦成本,需要一步步试错。

到目前为止,四家理财子公司尚无具体养老理财产品揭开面纱,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养老理财正在走向名实相符。这一点对于市场的秩序和预期的规范,非常重要。

养老保险,从出师不利到卷土重来

养老保险,也曾有过“试点一年”,但出师不利。

三年前,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没有了下文。税延养老保险的窘境在于,免税优惠不大,使用不太方便,导致这一试点各方都有点意兴阑珊。

待到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横空出世,市场对于养老保险是否卷土重来,重新燃起期待。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如何,现在并不清楚。是跟之前的由险企主导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一样,作为众多市场主体之一,扩大供给,还是跳出常规竞争,以这种国家队的光环和体量,为税延养老保险闯出一条路来?

毕竟,税延养老,保险先行一步,但囿于协调难度极大,取决于政策是否下决心解决上述两个痛点。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保险的优势在于保障。在收益率上,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要胜过保险产品,因为前者打破刚兑,不兜底的同时也可能取得更高收益,高收益对应高风险,低收益对应保本,所以保险姓保,硬拼收益率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劣势尽显。只有奉行差异化竞争,从长期和保障出发,才能立足细分市场。

银行(包括理财子公司)和保险的投研能力均不及基金,在权益类投资上,后者更胜一筹。对于目前习惯于快进快出赚快钱、普遍拿不住的投资者,收益率是个微妙的平衡。国外的养老金都是大举入市,而我们更多青睐低风险的债市,安全性压倒收益性。这在低利率主导未来预期的背景下,收益如何吸引投资者,是个难题。而打破这样的平衡,必然需要更高决策层的用力一推。

归根结底,养老保险,需要紧扣差异化竞争。

养老目标基金,三分“天下”有其一

养老理财和养老保险各自提速,正面battle,养老目标基金还没有发力,但毫无疑问,不会缺席竞争。

养老目标基金,面临的问题,其实与养老理财类似,如何把握长期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对波动和损失的容忍度更高,但同样也是拿不住,超过一年的寥寥,通常就是几个月。而养老金融产品,无论是养老目标基金,还是养老理财和养老保险,投资周期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做时间的朋友并不容易,更多时候是做政策的朋友。

养老目标基金,其实更贴近国外养老金的投资范围,能够提供更高的收益选择,这是其与理财和保险混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但养老目标基金也有着整个基金业的问题,比如基金经理的激励来自规模而非收益,渠道的尾佣问题,也都影响着养老目标基金的做大。教育是双向的,投资者需要教育,产品经理也需要教育,否则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养老市场,无论是产品供给,还是投资者教育,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人看到了困难,有人看到了机遇,选择不同,结果不同。

无论是养老理财,还是养老目标基金,抑或是养老保险,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将大量的短期居民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金,从而为资本市场提供“长钱”,而这是资本市场目前最缺乏的要素。

还是那句话,竞争是个好东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