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水是生命之源,古时候的祖先就依水而居,现在因为有了各种输送水源的渠道,我们摆脱了沿河而居的限制,但是不论是百姓平常生活所需的居民用水,还是各种生产所需的农业、工业用水,这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资源不是一点半点,没有充足的水那是万万不行的。

众所周知,尽管地球上70%的面积都是海洋,但是海洋里的水,依照现有的技术,还无法做到大规模将其淡水化。而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恰恰是淡水资源,这其中的占比与海洋比起来微乎其微。这些淡水资源的来源抛开极地的冰川以外,往往都依赖于陆地上的山川河流和湖泊,在我国最著名的两条河流就是长江和黄河,自西向东,横跨了大半个中国。

我国的这两条河流常年径流量都不小,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支流和湖泊,照理来说我国的水资源是十分充足的,但事实上,我国的整体水资源时空是分布不均的。

在南方地区,耕地面积较少,仅仅占了全国的36%,与此相对应的是,其水资源的占比高达81%;反观北方地区,孕育着肥沃的黑土地,拥有着我国超过一半的耕地面积,然而水资源却只有14%,这样的差距造就了南北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北方的人民因为缺水,以前通常就会凿井来获取地下水,这样的取水方式,不仅水质得不到保证,危害身体健康,地下水抽干后还会造成地面的整体下沉。而南方地区夏季由于气候原因,降水频繁,大量的水资源更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但北方在夏季却要担忧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长此以往,会严重制约南北方的均衡发展。

因此,在通过了长时间的调查后,国家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来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该工程于2002年正式动工,预计投入3000亿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覆盖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十多个省市,其目的是可以让北方地区的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南方地区也少受洪水的影响。

其中东线工程完成得最早,但涉及的水资源调动量不算大,重中之重的是中线和西线。

在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整个中线工程是建造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建成后主要是为北京、天津、河南和河北四个省市的居民送水,已经累计输送了几百亿立方米的水。

那么,为什么西线工程迟迟不开工呢?

国家对于西线的规划是需要从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调水,汇入黄河上游,主要是为了解决青海、甘肃等地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一旦西线工程建成,可以惠及周边的数亿的居民,西线预计总调水170亿立方米,一直到2050年对于黄河的缺水问题就不必再担忧。

但想要建成西线工程,其难度要远远大于东线和中线,因为西线沿线不是平原,而是绵延不绝的高原和山峰,期间的高度落差不亚于川藏铁路。而且四川地区也是我国水力发电的主阵地,调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水力发电的效率,这之间的协调难度也很大。

除了技术和建造难度上的考虑,这么大流量的河流调动对于水域的生态,不可否认会产生影响。更重要的一点是,西线工程的建造涉及了长江上游,而长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冰川雪水,生态环境单一。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那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最后一个考虑的点便是资金支持,原本预计的3000亿元早就远远超支了,这样的超级惠民工程,耗时长,工程量又大,西线所需要的资金量比起东线和中线更是巨大。

综合这几个因素,“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就迟迟没有动工,但这始终在国家的规划里。在2020年的11月,政府会议里再次强调了“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西线也进行了讨论,计划要开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和方案论证等前期工作。这次会议的召开也意味着南水北调的最后一条线路的开工即将提上日程,以造福沿线的百姓。

相信在未来,等到南水北调工程全线完工后,这将会是我国的又一个基建奇迹。

用媒体思维全网覆盖,让产品销售慕名而来!

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媒体传播上。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媒体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传播度,就没有认知度;没有认知度,就没有美誉度;没有美誉度,何来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