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碳减排提供低成本资金!绿色金融规模增长提速
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落地,绿色金融迎来快速增长期。
11月8日晚间,央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投放到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同比增长27.9%,比上季末高1.4个百分点。
碳减排支持工具发布以后,绿色贷款余额增速料将加快。
而据新华社11月7日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止攻坚战的意见》,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时候提到,要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
此次央行发布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但更高政策层面来看,今后将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到节能减排、绿色金融中来,并接受绿色金融业绩的考核。
碳减排支持工具
11月3日,在出席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金融日活动时,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透露,央行正在组织开展对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设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情况。
不同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基础不同,所以此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先在全国性金融机构进行,相信在央行完成更大范围的风险压力测试之后,才会扩大金融机构适用范围。
根据此次发布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央行将通过该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为保障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先贷后借” 利率1.75%
在稍后的答记者问环节,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碳减排支持工具。
一、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项目有哪些?
答:为确保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内多种标准交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具体而言,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二、金融机构如何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
答: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三、如何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减排效果?
答: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
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通过明确碳减排重点领域、强化金融机构对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目前大部分绿色贷款还是集中在国有大行,此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发布以后,受到低成本资金的吸引,部分股份制银行对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将会增加。有央行的资金支持,股份制银行就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节能减排相关领域。
一些并不在此次节能减排支持工具适用范围的区域银行,早就“盯上”了展业区域内的绿色项目,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给一些中小企业贷款,在银行看来这些中小企业都是有潜力的客户。
一旦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适用范围扩大,这些早有准备的银行或将成为第一批获益的银行。
从央行透露正在研究碳减排支持工具到该工具正式发布,中间时间非常短。鉴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艰巨性,相关政策的落地都将非常快。央行对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正在进行中,所有金融机构都应该为绿色金融早做准备。
最近更新
-
京东科技港股上市失利?金融属性成关键
理财 · 14:07
-
息差持续收窄,头部城商行加速发力零售业务
理财 · 05-12 14:32
-
长银消金2021年财报披露: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10.3%
理财 · 05-11 17:44
-
净利润下降9.12%,浦发银行怎么了?
理财 · 05-07 13:50
- 粮食危机再升温
- 上海复工复产下的半导体投资机会
- 突发!4大重量级利好来了,信息量太大……下周把握这一机会!
- 社融数据太差,别急,这些才是关键,热点发酵
- 重磅利好来了,该发钱了!!!
- 市后亏损超两百亿的京东物流为何能市值近千亿?
- 【财经早报】2022/5/16星期一
- 指数反复中孕育危机!
- 云从科技流血上市:三年连续亏损,盈利遥遥无期
- 【注意明天VIP有惊喜!!】
- 0510《排股掌内功心法》
- 全国疫情反复 检测将常态化
- 这几只个股也符合龙回头战法!
- 0511《排股掌内功心法》
- 0513《排股掌内功心法》
- A股开始鹤立独行!高景气赛道回暖,还有哪些机会?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5月11日投资逻辑
- 0512《排股掌内功心法》
- 外围股市连创新低!A股独善其身,后市能否再度走高?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5月13日投资逻辑
- 美股止跌“大反弹”!A股还能走多远,且听我细细道来?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5月14日投资逻辑
- 锂电池上游“黑马”!一季度营收大增3倍,净利润大增2倍
- 降准靴子落地!主力资金密谋筹划,哪些机会要注意?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4月18日投资逻辑
- 低估值食品龙头!股价和估值调整60%,中期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 题材板块风格轮动过快!三大指数缩量回调,后市该如何应对?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4月20日投资逻辑
- 赛道股集体陨落!A股陷入加速下跌走势,如何理解市场?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4月21日投资逻辑
- 外贸出口受益方向
- 两市近百股跌停!三大指数加速下行,后市该如何分析?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4月22日投资逻辑
- 美股道琼斯指数大跌!A股继续探底,还有哪些投资机会?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4月25日投资逻辑
- 千亿龙头迎来困境反转!一季度净利润环比大增,净利率明显提升
- 高景气赛道暗流涌动!指数呈现分化模式,哪些板块在蠢蠢欲动?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4月29日投资逻辑
- 深证成指跌逾6%!A股行情“洗刷刷”,哪里才是底部?哪些板块的机构标的值得市场期待——骑牛看熊4月26日投资逻辑
专栏推荐
-
研选 浓缩机构研究精华,提前捕捉市场风口 1187人已购
¥158.00/月 -
排股掌内功心法 股市修炼有三大要素,即方法、选股、择时。 8人已购
¥399.00/月 -
尾盘擒牛之如何选股? 学完这些方法,告别选股难! 1人已购
¥288.00/月 -
强庄集中营 板王掘金强庄集中营,热点强庄+涨停突破好股,你要的都在这! 73人已购
¥488.00/月
推荐阅读
-
财报前瞻 | 提质增效与长期红利并存,腾讯音乐这次又有哪些新动作?
-
京东科技港股上市失利?金融属性成关键
-
拒做代工厂!他带领中国乡镇企业做自主品牌,还收购了美国公司
-
第四届SmartProp智慧地产品质力峰会将于7月14日 在深圳召开!
-
零售消费行业分析:消费者普遍更青睐于连锁型便利店
-
日用日化行业数据分析:超七成消费者因方便、不费力而购买电动牙刷
-
成立两年单日GMV破1100万,"千千惠"让本地生活服务再添猛将?
-
新式茶饮“拿捏”年轻人,“八马茶业”们的出路在哪?
-
第十二届InsurDigital数字保险峰会即将于2022年6月23日在上海召开!
-
20220513盘前必读
-
日用日化行业数据分析:42.1%的消费者可以接受100-200元的电动牙刷
-
医疗制药行业数据分析:近六成数字健康管理平台用户的诉求在于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