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我们不能让人家卡脖子,不能受制于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现在可能是学者攻关、创业的最好的时代!

别的暂且不说,院士施一公参与创办药企,夫妻俩身家一举超过15亿港元,而学者孙祥祯通过技术攻关,不仅打破欧美垄断,还催生出一家百亿市值上市公司。

孙祥祯这些“战绩”,始于对金属有机化合物源(MO源)的研究。

简单来说,MO源是生产化合物半导体的源头材料,既能应用于半导体领域,也能应用在飞机、坦克前视仪、导弹制导仪及卫星通讯、雷达、遥测遥控、气象医学等方面,因而是一种至为关键的战略物资,对我国高科技工业和国防安全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黎统筹委员会”就对中国实施MO源禁运。后来,“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仍然控制向中国出口。

在这一背景下,1986年,孙祥祯牵头展开技术攻关。他们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要知道,MO源的合成制备过程相当危险,原材料见空气就燃烧、遇水就爆炸,更何况,那时候的研发环境极其简陋。

据《科技日报》报道,当时,孙祥祯团队一穷二白,连实验场所都没有,只能在一间半废弃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开始实验。

没有可以配套的无水无氧设备,他们只能自制手套箱,结果,不仅可用,价格还只有进口设备的二十分之一;没有测量高纯度物质的手段,团队就用“笨方法”,放弃节假日休息,分班轮流作战来进行纯化和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环境和手段都天差地别,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否研发出符合纯度要求的MO源,即使是化学界同行,也存在不小争议,甚至有人怀疑孙祥祯是“骗子”,牵头研究“是想骗取国家科研经费”。

  各种纷繁复杂,唯靠信念克服。

多年后,孙祥祯对媒体直言:“既然外国人当时都能产业化了,我不相信中国人做不出来,所以只要有条件,我拼了命也要完成。”

最终,项目验收时,孙祥祯团队研发出的MO源纯度均优于99.999%(即5N)的目标值。“八五”期间,团队又研发出5.5N的多个品种的MO源,不仅彻底打破西方垄断,更全面向国内近20家研究单位“供货”,为我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退休后,被誉为“中国MO源之父”的孙祥祯带领年轻人创业,正式进入南大光电,担任董事长。

有了硬核技术做“底座”,加上产品应用于LED、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等热门产业,南大光电发展迅猛,成为全球MO源主要生产商,比如在MO源的合成封装系列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拿下全球市场份额超40%。

  2012年,南大光电成功上市,目前市值超过210亿元。

更重要的是,在孙祥祯2017年卸任董事长之后,其努力攻关、力破垄断的科研精神得到延续。

2020年12月,南大光电自主研发的ArF光刻胶产品通过使用认证,成为国内通过产品验证的第一只国产ArF光刻胶,同样打破西方垄断,实现国产ArF光刻胶从0到1的重大突破。

  不仅如此,南大光电还在2019年进军含氟气体领域。和早年攻关MO源类似,公司主动“啃硬骨头”,聚焦技术壁垒较高的两种电子特气产品磷烷和砷烷,目前已实现突破并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

据媒体报道,在含氟气体领域,南大光电服务的客户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京东方等芯片和面板巨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达75%以上。

  从MO源,到ArF光刻胶,再到含氟气体,孙祥祯及南大光电都交出了漂亮答卷,背后努力攻关、一往无前的科研精神,也给中国制造带来诸多启示。

诚如孙祥祯所言:“我们不能让人家卡脖子,不能受制于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参考资料:

1.《打破技术垄断,加速国产替代,这些专精特新半导体上市公司有多强?》,市值观察

2.《50多位院士从这里走出,南大化学走过百年何以芳华依旧?》,科技日报

3.《校友商会企业故事之——中国MO源之父孙祥祯》,南京大学苏州校友商会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