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仍在顽抗挣扎,久久限流的人们在端午小长假还是需要适当的调剂,而国家经济发展正与疫情争时间、抢赛道。

因此,『A智慧保』评论员玖亓校长提前一天评一评稳定经济大盘的政策大招——

经济兴亡,匹夫有责。

进入6月,稳经济的国家齿轮迅速运转起来。

国常会出台了稳经济33条,并随即召开稳住经济大盘的电视电·话会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不旋踵,各部委绞尽脑汁,将政策细化和具化。

裹在风暴中的京沪两地,没有让市场等待太久。

被疫情延宕两个月之久的上海,5月29日出台了重振经济50条。整个5月都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北京,6月2日出台了稳定经济增长的45条。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类比role player

稳经济,金融部门和金融行业向来是一马当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是逆周期调控的“唯二”大招。对金融而言,负责流动性大头的银行自然占据了C位,但保险从来不缺席。无论是国常会的33条,还是京沪各自的救市措施,保险都被赋予重要角色。

事实上,保险用其长,四两拨千斤。

中国经济的韧性来自何处?就来自1.5亿市场主体,它们彼此形成一个个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发展出超大规模市场,而在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1.5亿市场主体,承载了上百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和7亿多人的就业。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过去两个月的疫情胶着,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尤为严重,体现在现金流和资金链的紧张,以及预期的不确定。之于前者,央行已经着手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在供给侧上保证了流动性的充足。问题是,市场不缺钱,但缺借钱的意愿,因为预期的不确定,市场主体倾向于维持保守的支出,而非扩大再生产。如果是这样,就掉进了凯恩斯所言的“流动性陷阱”。

国家自然会有一揽子措施来稳定市场预期,恢复企业信心,保险居于其中,类似NBA球队中的role player(角色球员),在关键时刻发挥收拾人心和打开局面的作用,从而赢得最终的胜利。

保险姓“保”,在这个时期,是要加一个乘数的。

谈谈姓“保”

在保市场主体、保复工复产、保粮食安全、保产业链、保物流链等方面,保险几乎无处不在、无缝对应,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创新和丰富产品供给。

中国保险业协会就发文鼓励险企,围绕物联网、通讯电子、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产业链不断延伸保险服务,积极为芯片制造、汽车生产、货运物流、售后维修等上下游行业提供保险服务,积极发展营业中断险、利润损失险等险种,助力企业复工达产。

北京在稳定经济增长45条中更是明确提出,希望保险机构设立企业疫情险,加快推进新业态保险试点产品落地。

保险就是为了分散风险,在当下经济发展遭遇很大困难的特殊时期,风险转嫁和止损对预期的影响更大。对保险公司而言,延后保费交纳时间、降低保费让利于民、应保尽保、应赔尽赔,这只是相对容易的一面,迎难而上的另一面则是设计出适配的保险产品,让中小微企业、货车司机等走出困厄,不至于因为风险无限大而选择收缩和躺平。

有相对熟悉的,比如信用保险。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优质抵押资产,信用保险为它们提供增信担保,是非常好用的避险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就一直是稳外贸必提的政策工具,以前更多面向大型企业,当下则明确要求下沉和普惠。

有不容易的,比如疫情险,或者说是营业中断险,虽然听上去就非常应景,覆盖企业因经营中断带来的收入损失,但真正落地必须找到商业化的场景和路径。有了隔离险的前车之鉴,疫情险如何找到市场爆发的奇点,还需要险企在市场中摸石头过河。

知道和做到之间,从来都是一道天堑,所谓成功,就是找到跨越这天堑的办法。

发挥“长钱”优势

在风险保障之外,作为“长钱”的险资,也被赋予撬动投资的重任,比如国务院此次提及,鼓励保险机构等发挥自身久期配置的优势,加大对水运、水利、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中,投资向来是最立竿见影,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基础设施,在历次的逆周期调控中,屡试不爽。相对而言,基础设施更受青睐。为了盘活资产存量,国家也是鼓励一切可行的办法,从新兴的基础设施REITs到古早的PPP,以及点题险资,积蓄一切可以投资的力量。

对险资而言,这是个体的选择和国家的进程最自然的交集。在低利率和资产荒之下,将资产久期拉长,在长期中找到好项目,找到稳定的项目,是双赢的事情。

事实上,能够发挥险资“长钱”作用的,不仅仅只是基础设施这样的直接投资,也包括养老“第三支柱”这样的曲线投资。一方面开发出更好的养老产品,让个人对长期持有更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可壮大资本市场,强化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为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资本动力。

与国外相比,险资在国内还远远未达到阈值。须知道,只有在弯道,才能超车;只有在变局,才能突破瓶颈。

我们对保险业,不盲目乐观,亦不过度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