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众多股份制银行中,除了被称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许多银行也算是目前知名度较广、用户较多的银行。只不过,与多年来坐稳头把交椅的招商银行相比,其他银行的存在感似乎不是那么明星,尤其是其中的兴业银行,很多人提起这家成立已有34年的股份制银行,总是很难确切的说出它究竟是怎样的属性。

直观上而言,兴业银行在金融界被称为“中国版花旗银行”。但这个标签让中国用户更迷糊,因为在国内尚且不知道兴业银行究竟以什么业务为主,更不用说相对遥远、陌生的花旗银行。然而,这并不妨碍兴业银行成为混业经营的脚步。所谓混业,其实就是什么都做,既要像平安银行一样在消费金融、理财、金融科技里分一杯羹;也要像中国银行一样把所有该拿的牌照都那一遍;最好是像招行在科技、零售、企业金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手,那就不愁没有业务,不愁没有利润。

过去的2021年,兴业银行全年营收2212.36亿元,同比增长8.91%,但增速相较于2020年下降3.13pct;归属净利润826.8亿元,对比上一年与同业龙头招商银行的盈利差,从307亿元扩大到了372.2亿元。与业绩相关的股价也在2022年初一直低落,截至8月15日收盘,比最高点是已累计跌去20.4%,总市值3600亿元。过去赖以为骄傲的“同业之王”终究一场幻境,试图转型“商行+投行”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兴业银行正处于发展十字路口,亟待破局。

任何一家银行的高层更替都可能决定其走向和未来规划,即便正常的人事浮动,也会带来不小的震动和影响,此番兴业银行在更换了董事长人选后,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完成怎样的转型?

2年困顿后,能否履新?

不止银行,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近年开始了科技、数字化的转型,试图通过数据管理搭建起新的数字化经营风控体系,在数字化进程上一马当先。兴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和“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对照,但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兴业作为零售金融领域的追赶者,一方面要缩小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的差距;另外一方面,自2020年以来,前任董事长离任后,兴业银行就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直到7月27日,新任董事长吕家进接任,而这2年内,高层真空,银行困顿。

在董事长空缺的2年内,兴业银行同业业务转型陷于停顿,房地产贷款、个人房贷过高等问题一一凸显,虽然目前资产高达8万亿,但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这位新任董事长是偏向于旧有的零售业务,还是另辟蹊径,带领兴业银行走出一条明朗的破局转型之路?

过度依赖房地产隐患,消费金融难堪大任

回想7年前的2015年,兴业银行以“同业之王”的状态一举超越了招行,与招行的净利润差距也缩小到74.9亿元,仿佛开始了一段后来者居上的逆袭之路。可此后的几年,转型屡屡受挫,兴业银行不得不寻求从重资本模式转型轻资本模式,围绕“商行+投行”的战略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的新标签。

新战略实行似乎效果也不错,但紧接着宏观经济整体面临重压,传统对公业务、同业业务受限制,先前曾让各大银行尝到甜头的房地产屡屡爆雷,2021年兴业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达到2.29%,同比上升0.13%;关于信用卡投诉案件量高达12.39万件,比招行多出9倍;这些缘由都指向一个问题:存在诱导客户使用信用卡购房首付,资金违规进入楼市!

除了信用卡只是过度依赖房地产隐患,消费金融难堪大任的缩影,房地产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过高的问题也非常明显。2020年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3516.75亿元,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占比35.42%,超过27.5%的红线近8%;个人房贷占比26.55%,超过红线20%的上限6.55%。

对比巅峰时同业存款占比超过70%,6年来兴业银行已经减少对于同业业务的依赖,但新的业务并未达到预期的收效,隐患问题反而更加突出。

结语:无论是早期的“同业之王”,还是一度沉迷的混业经营,或是从基金到消费金融,理财、金融科技,兴业银行都把所有能尝试的转型试了一遍,但时至今日,破局成迷。一再寻求撕去原有标签、换上新装并未带来更亮眼的业绩和资本溢价,相反,股价和市值受业绩影响双双走低。兴业银行总是在努力寻找存在感,能否转型成功?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