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结束,四季度的赛道正式开启,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冲刺年底的KPI,保险亦不例外。
而四季度对于险企的特殊之处,在冲刺和总结之余,更多了为来年开门红做准备的蓄势意味。
开门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建立在声誉的积累,创新和服务的累进,而这些都不是取巧所能实现的。

服 务

服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和生存之基,而服务又一向成为中国保险业被诟病的地方。因此,服务的好坏和优劣,对中国险企而言,就不仅仅只是加分项,而有可能是基本面。
近日,中国银保信发布2022年上半年保险服务质量指数,结果显示,财险(车险)得分88.75,人身险(寿险、意外险、健康险)得分85.79。
具体来看,超过90分的有财险的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和利宝保险,以及人身险的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和交银人寿;低于60分的则有3家,分别是财险的京东安联,以及人身险的弘康人寿和汇丰人寿。
对照2021年度低于60分的3家财险公司和2家人身险公司,只有京东安联仍“稳坐”,现代财险、燕赵财险、复星联合健康险和信美人寿则免于“连庄”。
服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起有伏,有进有退,在短期内险企凭实力说话,指标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放在较长一段时间来看,概率呈现出的态势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渐渐形成机构的声誉和给大众留下的印象。
服务的外延其实是无限扩张的,既包括具体的保险代理人对用户的面对面服务,也包括产品设计里的配套和增值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服务和创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中国银保信的这套指标,使得人们对中国险企的服务印象,在感性之外,有了理性的量尺。
高质量服务是高质量保险的应有之义,而这既是短期的观感,同时也影响长期优势的形成。

产 品

如果说服务更多表现为软实力,那么产品就是直接竞争,也是保费规模和营收净利的直观表现。

当下最出圈的保险产品,莫过于增额终身寿险,从年初一直网红到现在,并且随着利率的持续走低而愈发火爆。

存在即合理。增额终身寿险的走红,有着很多原因,但3.5%的稳定长期收益最终俘获了用户的心智,在从股票到基金再到理财等金融产品资产荒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即使专家们不断澄清,3.5%并非投资收益率,稳赚不赔也是误导宣传,但增额终身寿险还是成为了爆款。

这并不容易,也更值得思考,因为在保险不好卖了的认知下,还能出现爆款,形势使然的同时,其必有“过人之处”。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那句套话,全靠同行们的衬托。利率下行,破除刚兑和理财净值化,以及年金产品4%+收益率不再,最终“衬托”出兼顾灵活和稳定的增额终身寿险,变成一款“好产品”。

但这其实就是市场透露出的变化。储蓄分红性质的保险产品成为群雄逐鹿之地,在“金融超市”里变得瞩目,值得整个行业去认真研判,是短期的变化,还是长期的趋势。

四季度

对中国保险业而言,四季度是逆水行舟、迎难而上,自去年二季度以来的增长放缓,尚未看到反弹迹象。保险代理人再减70万人对业内的震动,并非“主动清虚”所描述得那般云淡风轻。出清之后是新周期,放缓之后是慢复苏,按照经济周期理论,保险业就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但时间长短,并不知晓。

同样,穷则思变,危机倒逼变革,中国保险业的增长范式也不可避免地在过去一年发生改变,大个险的信仰虽然仍如磐石,但银保渠道重回C位、储蓄型分红险重获青睐、个人养老金市场硝烟弥漫,从上市险企到中小险企,无一敢怠慢这种变化。

发展是硬道理,增长是硬杠杠。虽然可能增收不增利,虽然收益率是以己之短去搏人之所长,但规模上去了,险企就还在场内,就还能绸缪明天。

越是胶着之际,越是阵痛之时,越是企业苦炼内功、创新自研的时期,往往这个时候吃的苦、布的局、耐的寂寞,都会成为日后一骑绝尘或弯道超车的资本。

变化蕴于进化之中。有的人看到变化,见招拆招;有的人捕捉到进化,主动而为。好的企业和企业家,正是后者。他们从来不畏惧变化,视“危”为“机”,因为危机,恰恰是打破利益板结、鱼龙混杂市场的“神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