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正式开闸,36座城市入选,银行、保险和基金的混业竞争已经开打,第一批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基金摩拳擦掌。目前,23家银行和11家理财公司获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129只基金产品、7款保险产品入围。
自今年4月提出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来,历时7个月落地,不可谓不兵贵神速。这是既有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也有自下而上的市场考量,因此,从供给端看,可以说热火朝天。
在需求端,当前也是踊跃的。养老理财额度基本靠抢,因为收益率显著高于市场水平。不过,供给创造需求是其一,收入决定需求则是其二。

银行一马当先

4月,个人养老金被明确定义为账户制,而不再是产品制,银行便在混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一马当先。

因为账户的首发性和唯一性,使得养老金账户一旦在哪家银行开户,基本上就锁定了未来数十年的流水。因此,个人养老金正式开闸以来,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花式拉新,从几十到几百的红包,图的就是一劳永逸。
特别是,个人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更多来自存款的转化,银行居于其中,掌握渠道优势,毫无疑问会推动存款向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引流。这就意味着,在个人养老金市场开闸初期,银行系的养老产品或将占据大头。
银行和以银行为母行的理财子公司,构成了个人养老金市场最大的一极,相较于保险和基金,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更为明显。但个人养老金市场是流动和开放的,基金和保险各有擅长,前者投研出众,权益类资产投资的能力更强,进攻端占优;后者则突出“保障”,全生命周期的色彩更浓,甚至可以延伸到线下,属于攻守兼备。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市场的偏好,会不断位移,但偏好本身不会消失。

保险稳扎稳打

个人养老金的产品超市里,养老保险是最后官宣上架的,考虑到早在四年前就试点的税延养老保险,确实有点起大早、赶晚集。

入围首批养老保险产品的共有7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来自6家保险公司。既然是养老保险产品,进攻端,也就是收益率方面,需要提供不同风险组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基本可以锁定3.5%左右的收益率,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则可以博弈一下5%-6%的收益率,丰俭由人。
在防守端,也就是身故保障方面,都有所覆盖,并且都不约而同做了加法,将失能、残疾等列入责任范围。保险姓保,这个杠杆是银行和基金所没有的。
总的来说,养老保险不能说冒尖,但绝对是个人养老金市场不可或缺的一块版图。特别是,势大力沉的老龄化逼近,保险在保障方面的独特优势将被放大,并成为影响人们选择的最大筹码。毕竟,保险是一个“六边形”的保障,并存在着延伸线下、医养结合的市场想象空间,市场越是成熟,养老保险受青睐的程度越大。

统一大市场

中国历史有个韵脚,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东汉之后三国归晋,当然此晋非彼晋。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竞争到最后,是殊途同归。个人养老金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理解为这样一种折射:混业竞争,在竞争中水涨船高,彼此交融孕育出更广阔的市场。
个人养老金,需要丰富的市场化产品不断推高供需水平,养老保险也好,养老理财和养老目标基金也好,都是发挥各自优势,既致力于收益率竞争,又进行差异化竞争,最后服务于财富传承、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服务于全生命周期的养老保障,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爆款的可能。
暴利和快钱并不长久,长期主义是个人养老金的必答题,对于习惯了短线思维的市场两端,机构和投资者,都需要再教育,以十年或二十年或更长时间尺度来度量投资,而不是三年五年这样的“小周期”,更不是长投短做这样的“伪创新”。
独行者快,众行者远。银行、保险和基金共同把个人养老金蛋糕做大,建立起老龄化的护城河,建立起资本市场的长钱机制,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和大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