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1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

从“已经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到明确“1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金融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纳入了监管,整治工作完成,可以在现有监管政策框架下继续创新发展。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积极信号,自然引起广泛的关注。

除此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郭树清还表示,要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

消金界认为,这一表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2023年消费金融行业。

01

消费金融将在“促消费”中承担更多任务

具体来看,郭树清认为,在促进消费方面,金融服务的作为包括三个方向:

第一,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第二,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

第三,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

也就是说,在金融政策上,会更倾向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出更多金融产品,促进大宗商品的消费。

这并不是人民银行第一次提到,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要在促进消费上做出更多努力。

据消金界了解,2022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例会上,多次提到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中心下沉,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

在最近的一次例会上,更是新提到要“着力支持扩大内需”。

很明显,人民银行将要在“扩大内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际上,2022年以来,国家就密集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宗商品消费的相关政策,其中也涉及到金融服务要发挥的作用。

2022年3月,国新办的发布会上,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提到,要落实《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其中提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要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

金融服务方面,《意见》提到,推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

所谓大宗商品,其实就是指汽车、家装、家电、手机等需求量较大、单价较高的商品,促进大宗商品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种方式。

具体到垂直领域,汽车行业出台的促消费政策最多,2022年7月,商务部等17部门印发《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8月,工信部召开的部分省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也提出要引导扩大汽车、家电、绿色建材等大宗商品消费需求。

金融产品可以刺激居民消费,特别是汽车、家电、手机、家装等大宗消费品的消费,可以发挥“加速器”的作用。在密集政策的引导下,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银行重点发力的消费领域。

在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加大了在汽车金融领域的消费信贷投放力度。中国银行联合主流汽车品牌,对汽车金融手续费进行补贴,降低购车融资成本。

汽车金融一向很强的平安银行,开始创新业务模式,推进汽车生态的发展。获客方面,细分客群,力争覆盖更年轻的客群。产品方面,开发互联网新车贷款产品,适应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直营业务方向,提升购车体验。202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699.6亿元,同比增长44.6%。

北京银行成立了特色汽车金融中心,推出“车贷 +”和“微车贷”个人汽车贷款产品,与北汽蓝谷、威马汽车、高合汽车、奇瑞徽银、一猫汽车、百得利集团 6 家合作机构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力汽车金融业务。

上海银行也加大与新能源造车龙头企业合作,重点定位有厂商背景的汽车金融以及融资租赁公司、头部新能源造车新势力。

2022年上半年,上海银行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投放金额5.03亿元, 同比增长197.63%。截至2022年6月末,上海银行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0.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13%,带动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502.06亿元。

至少在汽车、新能源汽车领域,银行都当做一个重点业务跟进,积极的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02

大银行下沉的还不够

2023年伊始,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难言牢固,受需求收缩的影响,金融服务支持扩大内需的力度无疑会加大。

几乎所有银行都表示,要响应促进消费的政策,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服务,将加大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新市民消费信贷上的投放力度。

但目前,在新市民非房贷消费贷上的扩面增量上,主流的银行业还没有大的突破。

要满足新市民群体在住房、家装、汽车、家电等方面的需求,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符合他们特点的产品和服务。这不仅仅是提高个人消费贷规模加大投放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改变现有的信贷制度。

目前大银行的个人消费贷门槛还是很高的。

我们知道,个人消费贷利率下降是2022年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消金界的调研中,工商银行在某地的一款抵押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甚至低到了2.49%,纯信用的“工银融e借”优惠后的的年化利率最低至3.75%。同时期,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7%。

不仅仅是工行,其他国有大行也悉数出动,加入到消费贷大降价的队伍中,最低年化利率都仅仅略高于一年期的LPR。这样的消费贷利率水平不可谓不低。

但消金界调研后发现,消费贷利率降低的同时,门槛并没有降低,大部分人可能都享受不到这样低利率的消费贷。实际上,银行低利率消费贷对客户的资质要求还是很高的。

以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与“随心智贷的利率优惠为例,其主要面向的是中行的“受邀客群”,而受邀客群则是——优质代发薪客户、房贷客户、理财客户、公积金缴存客户、部分地区社保缴存客户。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加大了对汽车分期的投放力度,然而是通过“掌上生活”和“招商银行”两大App,与多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推出“新能源专区”, 同时配合各地政府的激励政策,通过商户端和客户端优惠促销。

上海银行也是在信用卡业务下,以汽车和家装领域为重点,主推新能源车分期、家装分期。

大银行确实在降低消费贷的利率,但显然,这些“优惠”很大一部分是覆盖不到新市民群体的。

换句话说,银行一方面喊着要服务新市民群体,但下沉的还不够。下沉的还不够实际上就触及不到新市民群体。

银行要想在“促内需”上发挥更大作用的话,无疑需要改革现有的信贷制度,将“新市民”群体纳入到个人消费贷的客群中,开发更多适合“新市民”群体特征的消费金融产品。

这就是为何,人民银行一直在提——“引导”大银行服务下沉。

2023年,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段,人行的态度,与其说“引导”下沉,不如说“要求”下沉。

而大银行中,谁将率先实现突破?以怎样的方式实现突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