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公子

一边,是近年来存款规模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又创历史新高;另一边,是自去年11月的“破净潮”后,银行理财续存规模明显下降。这不禁让我们窥见了存款规模“狂飙”的另一面:不完全是爱存钱不爱消费,更不可忽视的是在银行理财全面迈入净值化时代的当下,大众财富客群为何在“破净潮”后集体涌向存款产品。

放到财富管理市场来看,也不禁令人深思,当财富管理之行成为零售转型主流的当下,银行是否真的为合适的投资者提供了合适的产品?机构对大众投资者的“情绪管理”和投教陪伴,又是否能跟上市场波动的考验?身处财富管理分层经营中下游的“大众客群”,又该如何获得更有质量的财富管理服务?

Part 1

什么才是“合适”

众所周知,银行理财的主要客群是风险偏好较低的大众投资者。对于这类客群而言,他们往往更青睐低风险、流动性高的产品。而从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过渡期看,也是较为平稳的,但是否真的为合适的投资者提供了合适的产品?

要知道,虽然目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设计已经很丰富了,但其实有近半数都是现金管理类产品或日开型产品。

当然,这也是为了满足大众投资者既要有收益,又要收益稳健,还要申赎灵活的需求。从去年四季度的数据表现看,也很好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4季度,固定收益类理财存续规模约11.1万亿,相比3季度的13.4万亿下降近2.3万亿;与此同时,具有避险属性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逆势上升14.38%至5.99万亿,相比3季度增加7500亿。

由于固定收益类理财底层资产主要配置债券等固收资产,受4季度债市波动影响,该类型理财大部分出现净值下跌现象,导致投资者大量赎回,并以此转向流动性和安全性更高的现金管理类理财或银行存款,这可能也是导致4季度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对投资者而言,最好是收益、稳健、灵活都不能少,但对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而言,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尤其是在市场较为波动的情况下,这考验的不仅仅是产品能力,还有投资者的教育、陪伴等长期服务能力。

因此,什么才是“合适”,如何充分提高投资者与产品的“适配”,依然是净值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Part 2

被忽略的投资者“情绪管理”


就在去年11月,就曾有理财经理对笔者表示,最忙的事就是跟客户解释银行理财为什么会亏钱。

但不可置否的是,大部分的大众理财客群,都没法在市场波动时享受到来自银行理财经理主动发起的“心理按摩”。要么是主动询问,要么是找了客服。而且,当你在APP上找客服聊了半天的时候,很可能发现对方原来是个机器人。

毫无疑问,处于财富管理客群分层中下游的大众客群,是最需要“投资情绪管理”和“投教”的客群,但他们可获得的投教服务和陪伴服务却往往是缺位最严重的。而投教的程度,也影响着投资者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二者均非短期可以速成。

诺亚和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财富人群情绪指数2022》提及,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下,“以资产保护与安全”为财富管理首要目标的人群占比从2019年的14%上升至2022年的65%

显然,除了产品的适配性,机构对投资者(尤其是大众投资者)的陪伴与投教,是否能跟上市场的波动和变化?我们都知道服务资源有限,财富管理业务中高净值客户的商业价值要远高于大众客群,但这不该成为大众客群无法获得更高质量财富管理服务的理由。

Part 3

大众财富客群亟待被重视


对于大众理财客群而言,如果没有与之风险承受能力充分匹配的产品,又缺乏足够的风险认知和应对能力,存款就是最直接稳妥的应对。

来自大朴资产的报告指出,当前不少货币基金收益率仍在2%以下波动,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2月的基金发行规模已降至“冰点”,加之理财产品“破净”和房产降速背景下,居民防御性储蓄偏高,大量资金欠配。

数据截至2月17日  来源:wind  大朴资产整理
综上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关乎投资者与产品之间的“适配性”思考,还是对“投教”和“陪伴”服务缺位的反思,伴随理财产品“破净潮”而来的存款规模“狂飙”,从另一面生动反映了大众客群更精准的财富管理服务需求亟待被满足,并且这个需求正在倒逼机构与市场不断进步。
如果说对行业而言,去年两轮规模较大的资管产品“破净潮”是一场“压力测试”,那么对投资者而言,则是进一步认清自身风险偏好的机会,也加深了对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理解。
普益标准认为,去年经历两次“破净”,虽表现为投资者的“应激”赎回潮,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意义在于银行资管体系仍待完善。未来,市场依然会有各种波动,投资者的真实风险偏好将回归,或将促使机构在产品线上做出更清晰划分。
未来,财富管理要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的本源,由“销售”转向“服务”会是必然趋势。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