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西晋城环保发布“禁烤令”,让淄博嗅出了大商机,两地官方隔空喊话,一正一反,舆论发酵,聊聊数语就炮制出淄博“天下第一烤”的名头,也掀起了今年夜市经济的第一波小高峰。

作者/玄青

“夜市经济”这个词,从何而来?

自古就有“夕时而市”“秉烛夜游”,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商业经济的繁荣,夜市经济的活力与美丽更加多元,一度成为“下海潮”中独特的一份子。2018年,我国的夜市经济规模就达到2万多亿,2019年8月后,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明确“夜经济”价值,推动夜市场景担负起拉动消费的使命。于是,北京出台“夜间13条”,上海设置“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南京举办了“夜间市长”论坛……

但也是在这一时期,夜市经济随着市容管理、老街拆迁、卫生监管加码、地摊禁摆令发布等因素,逐渐式微。特别是集团化、规模化新商圈的兴起,直接挤压了夜市客流。

01

“乡土味”夜市,成为一代人的怀念

“盛夏时节,前门外大栅栏、王府井、西单牌楼、鲜鱼口、隆福寺街等处,主要活动有逛街、听戏、听大鼓书、看电影,而卖夜宵的大部分是街头摊商,有坐商,也有游商,即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商贩们从傍晚开始布置摊子,街灯和摊头电灯一亮,就开始营业,营业时间很长,最早也要到晚上十一点……夜市所售物品多为廉价之物,其中的美食最具烟火气,夏季有雪花酪、豌豆黄、扒糕、荷叶粥等,冬季有糖炒栗子、烤白薯、冰糖葫芦、涮羊肉、烤肉等。”这是一段对上世纪老北京夜市的描写。读者多为新奇和怀念。

时间再推回至千禧年,“10多年前的深圳街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有摆地摊的商贩,工业区里更是车水马龙。”有网友发布帖子感叹。当年深圳夜生活的热闹、喧嚣因为市容管理条例的出台相继消失,同样无奈退场的还有烟花爆竹、孔明灯等被认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物品。

在时代革新中,地摊经济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的“无门槛流动商业”带来的脏乱差、品质低劣、治安隐患等问题,让政府部门头疼。

怎么办?大多数地方的做法是“一禁了之”。也有地方另起炉灶,比如开设商业街、划定夜市范围和准入条件,但凡种种,总让人们觉得变味了。

一方面,人为规划出的夜市,偏少了点“人情味”。作为西双版纳的城市名片之一的星光夜市,曾深受无数游客的青睐,但如今很多游客抱怨,除了小吃有点特色之外,摊位上所谓的纪念品,大多数都是从义乌商品城批发而来,而且价格不便宜。甚至还有商家叫嚣游客“不交钱拍照就赶紧走人”。景区则摊手表示:区域承包给了合作方,这些属于个人行为,与景区无关。这种只管夜市的“钱”,不管夜市的“文化”态度,不得不说是地方的一种懒政。

另一方面,此夜市非原先充满“乡土味”原生夜场。过去,小商小贩多为个体户,做吃的要么祖传要么自创,卖小物件也是以“手造”为主,商品多样有趣,要价合理淳朴。现在的很多夜市,一色的杨国富麻辣烫,一水的“喜茶、Coco”网红店,一溜的淘宝货······这些零食小吃,人均百来块钱也只够填个肚子。如今夜市纵有千万个,但却像很多个商业美食城、小商品批发市场“换个打法”,看似热闹的背后,再难找到一家“人气店”“老字号”,再难重温“街边味”。

02

新夜市正当时

如今,夜市经济对促发展的定义也在改变。如果夜市经济不能促动增量消费,激发个体户经济活力,那实质上仍与其他商圈经济一样,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连锁、网红商业载体的加速迭代,粗糙、速成、廉价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把夜市里烟火气消磨殆尽。

疫情过后,很多地方把夜市经济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今年3月,上海最大的露天夜市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停业后,终于重开了。整改后,商家、保洁、市民普遍反映更加干净整洁,体验感不错。于此同时,上海还松绑了“地摊经济”,进一步强化就业消费支持。

现在,各地夜市经济也变得“灵活聪明”了,为了规避餐饮同质的老路子,除了“吃喝买”,挖掘出很多新方向。

在广州市场步行街,围绕年轻消费需求,引入了数十家地区首店和首创品牌,布局了餐饮酒吧、文创集市、运动街区、沉浸剧场等多样业态。漫步于此,霓虹下充满“烟火气”“文艺范儿”的热闹街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消费体验,更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在河南洛阳,脱口秀表演成为夜市新花样,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在浙江建德,特色的“人才夜市”招聘会格外引人关注。夜市专场招聘会中,10家企业带着136个岗位“挑灯觅才”,求职者逛着“夜市”找工作。

不仅如此,夜市经济再也不是“小生意”。重庆素来夜生活高度繁荣,“不夜城”绮丽多姿。这里不仅有小吃,还有补光灯。例如,在忙着吆喝的叶儿粑摊主身后,一个圆环形的补光灯中间,一只正在直播的手机被高高架起。摊主直播,是重庆夜市特别的风采,将更多的夜市小吃推广到各大社交平台中去,夜市+直播,两大夜经济热门板块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夜市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经济载体,对旅游、民生消费、文化产业有着意想不到的“点睛”之效,例如,西安的不夜城几乎反“辅”为主,成为游客最期待的景点之一,如果没有不夜城,西安的旅游观感体验将显得平淡许多。还有浙江杭州河坊街夜市、江苏南京夫子庙夜市、河南开封鼓楼夜市都是备受游客推崇的夜市品牌。近年来,各地政府也对夜市态度来了“急转弯”,由取缔、严管变为促动、护航,极力想在夜经济上弄出点动静。

03

商业文化的“反噬”

我们反思,为什么万达、龙湖这样的大型现代化购物广场拿下一座座城池后,人们又对曾将瞧不起的也是爱了起来?探究原因,还是“接地气”。

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购物中心每天18点至22点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1/2。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在18点至22点参与夜游体验的人数占比达77%。因此,这一时段为“夜游黄金四小时”,或成一座城市的颜值与消费力担当。

“夜市可以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乐一晚上。”有网友表示,下班后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购物、剧本杀、KTV、看演出等等,只适合偶尔体验,长期如此则没了兴趣,而逛夜市最为丰富随意,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子。

“有时候什么事也不干,‘驻扎’在这儿瞧一瞧、坐一坐,点上两串鱿鱼,一瓶啤酒就着下肚。”隐于夜市中,在喧闹霓虹中冷静凝视着人生,别有一番出尘的意蕴。

“终于不用被撵着跑了!”小摊位主从原来在路边做餐饮,到现在从夜市上做地方美食,终于实现了“工作自由”,工作日每天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到周末更是能翻一番,连连赞叹“可以打工强多了!”

在夜市中,没有用钱堆叠的体面和掩饰,只有自由与深刻的相互碰撞,点亮整个夜晚最有趣的星辰。

那些被巨大商业围栏挡在门外的“原生美味美景”,如今也在夜色的中活了过来。炭火里的烧烤更有食欲、现做的凉粉更加沁人心脾,近距离的民间艺术更让人亲切……在中国商业消费轰轰烈烈20年的快车道上,我们应该停下来,回头看看,俯身拾起那些最宝贵的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