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独立 穿透

只盼新人胜旧人

 

作者:石侦

编辑:夏逢

风品:彦规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12年一轮回,对天弘基金、郭树强又意味着什么。

7月27日晚,据基金业协会数据,天弘基金二季度非货公募月均规模达2987.32亿元,排名第17位,较一季度上升1位。

据Wind数据显示,天弘基金非货币管理规模从2018年底的359.49亿元,增长到最新的3074.16亿元,四年半时间增长了7.55倍。

个中沧海桑田,离不开掌舵人郭树强的“点石成金”。遥想2011年8月,其出任天弘基金总经理,彼时基金资产规模仅74亿元,在业内实在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于规模超两千亿的前东家华夏基金更是无法比拟。

当然,一骑绝尘离不开个人战力,亦有行业红利。2012年末,首只“T+0”货币基金诞生,次年6月13日余额宝出世,郭树强成为推动其落地的核心人物之一。从此在与银行活期存款肉搏中,货币基金手握了刺刀见红利器,天弘基金进入发展快车道。

1

12年老将离职 四高管变更

迎接新周期新常态?

 

2023年7月24日,郭树强因个人原因辞任总经理。

虽然该职暂由董事长韩歆毅代任,公司亦表示,目前团队将继续稳步经营、平稳发展。可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内引发不小震动。12年深耕,为何选择此时辞任?灵魂人物离去,对天弘意味着什么?何破成长瓶颈?后续发展又何去从?

勿怪苛问,这不是天弘基金年内首次高管变动。

2023年4月1日,四名高管变更:原督察长童建林新任风控负责人,原技术研发部技术专家刘荣逵新任首席信息官,原财务部总经理马文辉新任财务负责人,原副总经理朱海扬离任,理由也均是因个人原因。

如此频频变动,难免让外界犯些嘀咕。天弘基金怎么了?要有什么深变么?

仁者见仁,姑且留给时间作答。

实际上,2023年以来,基金业高管变更较频繁,高于2022年同期。除了天弘,贝莱德基金、新华基金、摩根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亦陆续发布了高管变动公告。

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7月24日,公募基金高管变更达218人次,共涉及了135家基金管理人。甚至一向稳健的公募基金也变动频频,董事长变更多达47人次,占比21.56%。

行业分析师刘锐玲认为,近年来,基金行业快速发展,鉴于个别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较大、投资者较多,为进一步提升管理人抗风险力,增强产品韧性,确保投资者安全性,行业监管趋严,余额宝等被纳监管范围。新周期、新常态对管理人才要求更高,加之企业战略策略、发展方向调整等,新老更替在情理中。

所言不虚。2022年1月14日,证监会发布《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单一基金满足净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或投资者数量大于5000万个”。天弘余额宝货币规模超6746亿元,加之高流动资产比,自然也被纳入重要货基监管范围。

2

从一哥到第五

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除了外部环境,审视天弘基金基本面,变动也有逻辑。

公开资料显示,郭树强1998年加入华夏基金,历任总经理助理、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机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机构投资总监,拥有丰富的投资交易经验。

2011年8月,郭树强加入天弘基金,相比净资产超两千亿的华夏基金,天弘基金可谓妥妥小弟。虽然独当一面,其刚接手时外界不乏不解与微词。

2006到2012年间,天弘基金只有2007年和2009年实现了微薄盈利。如何打开盈利性,是郭树强一个灵魂考题。

2012年6月,在郭树强带领下,天弘基金推出我国首只发起式基金,2012年11月又推出首只养老基金。2013年6月,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成功上线余额宝,作为我国首只互联网基金,其一炮走红,每万份收益最高曾超1.7元,颇受理财小白青睐。天弘基金也由此从一家小型基金公司跃升至行业头部。

2013年末,天弘基金净资产总额直接翻了近20倍,从2012年末的99.5亿元增长到1943.6亿元,距离华夏基金一步之遥。

2014年一季度,总规模达到5537亿元,一跃成为公募行业一哥。2017年底,总资产净值增至1.79万亿元,成为国内首家规模超万亿的公募基金公司。2018年一季度末达到1.99万亿元,刷新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纪录,一时风光无二。

然一览众山小的同时,亦有高处不胜寒。2万亿光环下种种暗流涌动,最终让天弘基金走向下坡路。

2017年末,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取消对货币基金规模评价和基金管理人货币基金资产的规模披露”决定,对“重仓”货基的天弘基金而言意味着一场大变革。想要继续保持行业地位,唯有大力发展非货业务。

进入2018年,资管新规、理财新规落地,银行业迎来春天,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支付宝也顺应大势在二季度开开放余额宝平台,接入其他基金公司,天弘基金平台垄断优势逐渐丧失。

随着权益类基金高速发展,公募基金市场迅速从2018年底的13万亿元涨至2023年6月底的27.61万亿元。而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加上余额宝收益率下滑,天弘基金规模却出现了“缩水”。

是否成也支付宝,败也支付宝呢?

能够确定的是,当货币基金优势逐渐退却,天弘基金的盈利能力下滑明显。

2019年,天弘基金营收72.4亿元、净利22.14亿元,虽再度领跑全行业,可相比2018年的营收101.25亿元,、净利30.69亿元,缩水颓势已肉眼可见。

好在2020年,营利可喜双增,净利突破26亿元,值得肯定。无奈“后浪”易方达增势更猛:以营收92.05亿元,净利27.05亿成绩反超,跻身“最赚钱公募”。

之后,天弘基金下滑颓态加重。2020年至2022年营收83.77亿元、67.11亿元和54.24亿元,净利26.44亿元、18.17亿元和15.48亿元。

2022年,天弘余额宝合计盈利124.37亿元,同比减少31.3%,期末规模6893亿元。

截至2023年6月底,天弘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降至1.07万亿元,较之2017年高点已去四成。同时丢失王冠,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等陆续反超,排名滑落至第5。

3

余额宝业务收益率“掉队”

警惕品控漏洞

现象级难复制、错失了什么?

 

深入业务来看,营收仍较依赖货币基金。

据东方财富网Choice数据,截至2023上半年,其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净值为7627.62亿元,占总规模71%;混合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合计1024亿元,占比不足10%。

深入产品,亦有反思处。

如2020年,出现FOF产品刚成立满月、基金经理就离职事件。随着戴险峰离职,刚募集成立才满月的天弘永裕稳健养老一年(FOF)被迫更换基金经理,让不少投资者大为受伤。

再如基金收益回撤。天弘恒生科技指数(QDII)A回撤较大,近6个月收益率为-25.05%。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7月6日,最新规模45.99亿元,累计单位净值0.6160元,运作方式为开放式,类型为QDII。

据东方财富网,截至2023年8月8日,天弘恒生科技指数(QDII)A成立以来收益-36.05%,近六个月收益率为2.76%,年化收益-19.23%。

余额宝业务收益率也不讨喜。截至2023年8月8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1.6240%,而同行基金公司长盛添利宝货币为2.0280%,长信利息收益货币A为1.9560%,农银日日鑫货币A为2.3200%。

除了收益率掉队,一些用户投诉声也拷问品控风控力。

浏览黑猫投诉平台,截至2023年8月8日18时,天弘基金相关投诉累计1034条,涉及未经同意自动扣费、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等质疑。

(上述投诉均已经过平台审核)

客观而言,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上述投诉或也有偏颇片面处。然身处竞争激烈的基金业,强专业强口碑,市场从不缺选择替代者,及时查漏补缺、保持精进敬畏总没有错。

上升到行业视角,公司战略前瞻性、卡位力也值审视。2019年和2020年,公募权益市场凭借牛市规模飞升,头部基金依靠强大的投研平台搭建和较完善的内部治理规模大扩,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则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同样分得一杯红利羹。

据经济观察报,2020年易方达和汇添富新发规模均破两千亿元,南方、广发、鹏华和华夏新基金募资规模则在千亿之上。

对比之下,天弘当年新发规模不足200亿元,是否错失了机遇?

客观而言,为破解业绩增长压力,天弘基金也进行了诸多努力。

一方面主动降低单只货币基金规模,另一面加大对非货基金的发展力度,构建多元化业务版图。

甚至早在2018年,天弘基金就开启了投研一体化改革,将所有主动投研部门的人员,按照消费、科技、医药和制造周期划分为四个小组,推行行业化研究。2019年,还试图打造国民ETF来复制余额宝神话。

只是江湖巨变,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想再造现象级谈何容易。

郭树强曾坦言:做大做强天弘基金的权益类产品,一直是其非常看重的事情,近几年天弘也确实在投研力量和权益类产品方面有所发力,但在一个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基金公司里,难以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权益类产品是无法和互联网时代下的“宝宝”媲美的。

4

追击力强劲、新增长点抢眼

能重温王者雄风?

 

字斟句酌,有无奈亦有遗憾、不甘。个中的瓶颈缺憾,或也是此次辞职换帅的重要考量。

公开资料显示,天弘基金成立于2004年11月8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目前共有8家股东,其中蚂蚁科技集团持股51%,天津信托、君正集团、芜湖高新投资分别持有16.8%、15.6%、5.6%。

从产品影响力、规模等方面审视,一家小基金公司蝶变为国内首家资产超万亿的公募基金,在整个基金圈都是一个独特样本。

截至2023上半年,根据Wind数据,天弘基金最新管理规模1.07万亿元,在全市场154家公募持牌机构中排在第5。

虽王位滑落,但天弘基金也在奋起直追,非货基金业务增速强劲。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一季度天弘基金位列公募基金非货月均规模榜第18位,其中,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达2854.30亿元。

而据新浪财经,截至2023年6月末,天弘基金非货规模3074.49亿元,非货基金规模保持净流入213亿元,增速位列中大型公司第四位。其中权益指数产品、固收产品增量明显。

据海通证券数据,天弘基金位列近3年固收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排行榜第1,近5年/7年排名第2(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牢握一线固收大厂地位。

主动权益业务方面,截至2022年底,天弘主动权益基金中,机构持有金额13.11亿元,同比增长43%;持有金额占比从10.15%增至15.61%。近两年,机构持有主动权益基金的金额增长了168%,增势颇为强悍。

进入2023年,天弘旗下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长期业绩出彩,跻身同类基金前列。

据Wind数据,截至6月30日,全市场有12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净值涨超20%。其中,天弘基金多只主动权益产品表现较突出,如陈国光管理的天弘互联网A凭借在TMT行业的精准布局为投资者赚取了不错回报。

众所周知,资产管理业强专业强口碑,是需要长时间沉淀和不断深耕的行业。从上述种种迹象看,被颓势困扰的天弘基金仍有王者雄风、且在痛定思痛后加速“补课”,叠加扎实基本面及市场影响力,仍有逆袭一战的可能性。

当然,无论货币基金还是权益类基金,市场竞争激烈。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尽管天弘基金仍是领跑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其营利下滑、种种产品漏洞、错失行业风口、仍较依赖货币基金、产品结构待优化等经营问题仍让企业付出不小代价。

市场不等人、竞品不等人。如何走出内忧外患,打造新增长点、乃至重温王者雄风,天弘基金需要大智慧大突破、已来到深变巨变的关键节点。

都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单从此看,郭树强的离去或也不是一件坏事。企业起伏产业兴衰本是常态,关键在于能否审时度势、拥抱变化、精准卡位。

告别旧天弘、迎接新天弘。只盼新人胜旧人!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