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曾几何时,盛京银行(HK:02066)作为东北城商行的领军者,可谓是诸多光环加身,一度被众多中小银行机构视为学习榜样。但在昔日第一大股东恒大集团暴雷后,盛京银行深度绑定房地产业的弊端也逐一显现。

透过2023年年报可知,盛京银行的资产质量在加强内控和优化结构等多方努力下有所提升,但不良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踩雷“恒大系”的阴云仍笼罩在该行上方。不仅如此,盛京银行经营业绩急剧下挫,资产规模甚至出现回落。

这家东北城商行“模范生”,已逐渐褪去昔日的荣光,沦为股价在0.7港元/股徘徊的“仙股”。要想重振二级市场和商业市场的信心,甩掉遗留下来的历史“包袱”,可谓步履维艰。

一、业绩衰微,资产规模出现回退

2023年财报显示,盛京银行实现营收100.40亿元,不仅同比下滑37.8%,收入规模也创下五年来的历史新低。其中,利息净收入为88.66亿元,同比下降31.0%;非利息净收入为11.74亿元,同比下降64.4%。

对于营业收入下降,盛京银行在年报中解释称是因受到LPR持续下调、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以及资产结构变化;资产收益率同比下行、利息收入同比下降;债券资产处置收益同比减少,非息收入同比下行等方面的影响。

但实际上,盛京银行的颓势已延续数年。该行自2019年营收历史最高值210.07亿元,资产规模跻身万亿俱乐部后,便走起了下坡路,2020年、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162.66亿元、154.66亿元,2022年则略微回升4.44%至161.53亿元。

盛京银行的经营效益,同样不容乐观。财报显示该行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为7.32亿元,同比下降25.3%,其盈利变动也与收入端相似,2019年至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4.43亿元、12.04亿元、4.02亿元和9.80亿元,整体呈下滑趋势。

与此同时,盛京银行的盈利能力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挫。该行2023年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0.07%,同比下滑0.03个百分点,仅为2019年的约八分之一;净利差为1.14%,较2022年的1.40%下降0.26个百分点。

更不同寻常的是,盛京银行的资产规模不进反退,2023年末的总资产为10800.53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10824.13亿元下降23.60亿元,降幅为0.2%,主要是由于其进行了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

具体而言,盛京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由2022年末的6133.62亿元缩减22.1%至2023年末的4778.77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也由56.7%降至44.3%。其中该行的公司贷款(含票据贴现)较2022年末减少28.1%至3693.27亿元。

盛京银行表示,该行以高质量发展为转型导向,立足“三服务”加大实体经济及重点领域扶持力度;拓深拓宽优质客户合作,依托供应链金融助力“辽贸贷”“信保融资”等业务发展;同时通过资产出售和结构调整,优化改善贷款资源配置。

二、踩雷恒大,资产质量饱受牵连

盛京银行几年来在风控管理层面所做出的努力,可谓是煞费苦心。截至2023年末,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8.06亿元,同比下降35.2%;不良贷款率为2.68%,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59.5%,同比增长19.2%。

单就数值而言,盛京银行的确交出了一份风险抵补能力上升的答卷。但对比2023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数据可知,202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59%,拨备覆盖率为205.14%,盛京银行上述指标均未达到平均值。

此外,盛京银行截至2023年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42%、12.43%和14.12%,虽分别上升0.56、2.57和2.60个百分点,但也仅有一级资本充足率高于同业平均水平的12.12%。

而盛京银行的资产质量之所以长期深陷泥潭,与其此前深度捆绑恒大集团(HK:03333)密不可分。恒大集团于2016年、2019年分别收购了盛京银行10.02亿股、22亿股内资股,持股比例一度达到36.40%,成为该行的控股股东。

在此之后,盛京银行开始频繁向恒大集团提供资金,仅2020年至2021年期间便提供了325.95亿元的贷款。也是在这一时期,盛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飙升,由2018年的1.71%增至2021年的3.28%,近乎翻倍增长。

然而好景不长,恒大集团的财务状况开始恶化,自2022年9月起将其持有的12.82亿股内资股尽数拍卖。但尽管出售了部分股权,暴雷的恒大却未能及时偿还盛京银行的百亿贷款,二者屡屡对簿公堂,纠纷不断。

6月24日,恒大集团新增3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6亿元,均涉及与盛京银行相关票据追索权纠纷案件。而裁判文书网亦显示,与盛京银行相关的司法案件高达17789件,多数涉及金融借款、查封、债权等问题。

目前,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盛京银行20.79%的股份,为其第一大股东。但按照行业划分,房地产行业仍居该行贷款的前三大行业,2023年的贷款金额为445.54亿元,其中不良贷款9.79亿元,不良率为2.20%。

显然,盛京银行正通过资产结构优化和不良风险处置积极自救,但要想完全摆脱恒大暴雷后的资产质量阴霾,仍需要一定的时日。

三、新管理层上任,能否带领翻身?

2024年伊始,第七届董事会任期已届满的盛京银行开启新一轮换届选举,备受市场关注。外界之所以纷纷将目光投向新任领导队伍,不外乎是期待其能够带领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的盛京银行,走向新发展。

根据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票表决结果,孙进获选该行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任期自2月22日起生效,至第八届董事会任期结束为止。此外,盛京银行的执行董事阵容还包括柳旭、王亦工、张学文和何一轩。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选举距离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孙进的盛京银行董事长任职资格,仅过了四个月。这位新上任的领导人此前一直在中国银行任职,直至2023年4月才进入盛京银行,四个月后便被选举为该行董事长。

在此之前,盛京银行就已经历了一系列高管变阵。该行董事长、执行董事邱火发因年龄原因于2023年2月辞任,其正是恒大系的高管,在恒大金融任董事长一职。恒大系高管朱加麟、潘大荣、季昆等人也相继辞任盛京银行非执行董事。

邱火发辞任后,其职责由盛京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沈国勇代为履行,但沈国勇两个月后又因工作调整辞职。直至7月12日,相关部门核准执行董事柳旭行长的任职资格,群龙无首的盛京银行才等来了管理层“巨震”后的第一位高管。

与孙进类似,1990年入职的柳旭长期在中国建设银行任职,直至2022年5月才加入盛京银行。而盛京银行新上任的监事会股东监事、监事长刘岩,则在辽宁省沈阳市政府工作多年,曾任办公厅秘书、副秘书长等职位。

不难看出,盛京银行2023年以来一系列的高管变动,是围绕股东恒大集团退出后的根本性结构调整。该行亦表示,通过引入具有更强实力的国有和民营战投,大幅提升了国有股权占比,盛京银行真正成为了国有城市商业银行。

这群拥有国有企业任职背景的新任管理层,将会带领剥离恒大集团的盛京银行走向何方,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