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给朋友们推荐一款产品,是XX公司的。

朋友们一听,这什么公司啊,没听过啊。

本能就觉得有点不靠谱。

这也可以理解。

毕竟现在保险公司真是越来越多了。

有些连艾米姐都不熟,更何况大家了。

不过那么听起来的响当当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吗?

而那些没听过的就不是好公司吗?

今天就来唠唠这个。

一、保险公司其实没有小公司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要求就知道了。

保险法第69条明确规定了,要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最低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要成为保险公司控股人,对资本要求更高了,总资产不得低于1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不得低于总资产的30%。

所以,任何一家“小”保险公司,其实都不小,背后的资本都很雄厚。

更何况,在我国,保险公司还真不是有钱就可以开的。

保险公司的牌照是可是稀缺资源,特别是寿险公司的。

在保监会申请排队等牌照批复的公司超过了100家,而保监会对待新保险公司也是非常审慎,往往等到真正批复下来要2年多的时间。

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哪家保险公司到底“大”还是“小”。

挺多是如果哪家公司曝光度高,代理人多,网店多,就感觉这家公司大。

而这些公司往往成立时间较早,代理人队伍庞大,而且往往请知名人物作为代言人,例如中国人寿请了姚明,平安请了胡歌。

“小公司”往往就是进入市场较晚,广告曝光率低,代理人队伍规模小的。

但这些公司依靠自身特有的优势,也发展很快。

例如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背后有“三马”,走出了互联网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果一定要说“大、小”的话,也可以从保费规模来区分。

这个小伙伴可以自行百度的,也可以查询银保监会的网站,会定期公布各个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大家看看就知道了自己选择的保险公司是个什么规模了。

二、如何选择保险公司

既然“大”“小”其实不是一个明确的标准,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保险公司呢?

艾米姐觉得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当然是保险公司的安全性。

评价保险公司安全性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国际标准财务评级。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 偿付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当所有的保单都找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有没有能力同时支付起所有保单的理赔要求。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衡量保险公司资本的总体充足状况;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有至少100%以上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小伙伴们不必去细究这些指标到底如何计算。

简单来说,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保险公司的风险就越小。保监会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当确保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根据2008年保监会第1号文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的规定,保险公司根据其偿付能力状况被分为三大类公司:

  • 不足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公司。

  • 充足I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公司。

  • 充足II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公司。

偿付能力充足率是保险公司能否长期稳健经营的最关键指标。

所以建议大家在购买保险前,最好了解下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

一般来说,如果一家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50%-250%左右,就算得上足够稳健、足够优秀了(当然也不是越高越好,否则就是资本金低效的表现了)。

那么这个指标可以在哪里找到呢?

两个途径。

可以登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官网,在“信息披露”里有“偿付能力信息披露”,在这里就可以查到各家保险公司的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了。

或者登录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在信息披露页面里也可以找得到相关数据。

  • 风险综合评级

除了上面提到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综合风险评级”。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0号: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中的规定:

第五条风险综合评级,即分类监管,是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根据相关信息,以风险为导向,综合分析、评价保险公司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根据其偿付能力风险大小,评定为不同的监管类别,并采取相应监管政策或监管措施的监管活动。

第二十条保监会按照偿付能力风险大小将保险公司分为四个监管类别:

(一)A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

(二)B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

(三)C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较大的公司;

(四)D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严重的公司。

风险综合评级越高,保险公司的风险就越小。

而一般来说,艾米姐建议大家选择风险综合评级为A或者B的公司,对于C/D类公司就不建议大家选择了。

  • 国际标准财务评级

对于一些外资类的保险公司,还可以查询国家评估机构如Stand & Poor,Moody’s和Fitch给出的财务评级。

这些评级机构会根据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过往历史、今后展望等因素来评估公司的还债能力和理赔能力,再分别打分,分别以字母A、B、C、D (Moody’s 只到C)来代表,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等级。

A代表风险较小,B表示有一定风险,而C则意味着风险大、D则是已经破产。

每一个等级里再细分,如AAA到A-又分了七档,B则分了9档。

如果拿到最高级的AAA,一般认为没有风险或风险极低。一般认为如果该保险公司获得了A级评分,则比较可靠,不容易倒闭;如果该公司的评分在BB或以上,则表示有些风险,要谨慎行事。

第二是保险公司的服务。

评价保险公司服务如何,保监会也早就关注了这个问题,并于2015年印发的《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该办法,设立“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

评委会由保监会分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领导担任主任,成员包括:保监会机关有关部门及部分保监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保信”),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及保险消费者代表等。

对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的服务进行一年一度的定量评估。

服务评价范围覆盖保险公司销售、承保、保全、理赔、咨询、回访、投诉等所有服务环节和渠道(包括保险公司授权委托提供销售及其他服务的第三方渠道)。

而评价结果按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四大类,具体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十级。

  • A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优秀的公司。其中95分(含)以上为AAA,90分(含)-95分为AA,85分(含)-90分为A。

  • B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较好的公司。其中80分(含)-85分为BBB,75分(含)-80分为BB,70分(含)-75分为B。

  • C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较差的公司。其中65分(含)-70分为CCC,60分(含)-65分为CC,55分(含)-60分为C。

  • D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差的公司。55分以下为D。

对于这个服务评价结果,小伙伴可以去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的官网查询。

例如,2018年度的服务评价结果链接,小伙伴可查看:http://www.cbit.com.cn/zgbxgw/xwgg/tzgg/390057/index.html。

第三是网点分布等。

网点分布这点嘛,当然是网点越多越方便些,尤其是如果后续有一些保全、理赔等方面的服务。

当然啦,现在很多线上服务也很方便。

所以艾米姐觉得这点也不是那么重要。

不过网点多的总是好一些吧。

而这个服务网点的信息应该各大保险公司的官网上都可以查询到。

三、产品重要还是公司重要

小伙伴们买保险公司总是面临着产品和保险公司之间的选择。

最理想的当然是产品也好,公司也好。

但现在的市场竞争情况来看,往往那些性价比高的产品都不是大公司的。

这也很好理解。

大公司啥都有了,品牌好,网络好,代理人队伍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的,销售能力杠杠的。

而小公司了,这些都没有,如果产品还没有性价比,根本就没法玩了。

当然了,大公司啥都有,运营成本也很高,所以了,想降价了也不是那么容易。

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除了上述的几个标准之外呢,对于不同的产品,艾米姐认为侧重也有所不同:

  • 意外险、寿险和重疾险,先看产品,公司不是很重要

这些产品了,理赔都比较简单,提交身份证件和检查、证明材料就行了,不太需要特别的理赔服务。

只要保险公司安全,就都可以选择,只要考虑产品本身,而不用特别关注保险公司品牌和服务能力。

  • 境外旅行险、高端医疗等,先看公司,再看产品

这些产品了,往往附加有一定的服务,所以应优先考虑保险公司的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捷性,毕竟你买这些产品,不仅在于经济赔付,相应的服务也是很重要。

  • 理财型保险,看公司,也看产品

带有投资性质的寿险,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就不仅要看产品本身,还要看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收益数据等。

因为这些产品往往保障功能比较弱,而理财功能更强,所以应不仅要考察产品,也要考察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投资能力。

四、最后的话

对于买保险这件事来说,“大”不等于“好”,“贵”也不等于“好”。

套用一句广告词:“不买贵的,只买对的”。

买保险这件事,永远都是这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话说,人生很多其它事其实也是这样。

适合,才最重要。

欢迎关注艾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