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多年能源行业背景的索科尔去中国见了王传福。

同年,芒格对巴菲特说,“不买这家公司股票的话,你最终会后悔”

2008年9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Energy Company)以约8港元/股的价格买入了比亚迪2.25亿股港股股份

其后十多年里,无论比亚迪股份怎样大涨大跌,都没有影响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持仓数。

时至今日,港股比亚迪股份的股价已经到了302港元/股,从8到302,股价上涨了3675%,巴菲特也赚了约660亿港元。

然而,巴菲特仍未有任何减持迹象。

比亚迪股价的天花板究竟在哪儿?能否在新能源时代称帝?

谁也说不准,又或许,这需要大胆的想象力……

一、比亚迪的近期动向

1.拆:比亚迪分拆半导体

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分拆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相关事项,2021年10月22日,公司收到香港联交所关于本次分拆的批复及保证配额的豁免同意函。

新能源汽车、电池、半导体这类业务都需要前期较大的投入。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常年在60%以上,研发费用年年上升,此次分拆比亚迪半导体上市融资,有利于缓解比亚迪的财务压力。

此外,本次分拆符合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比亚迪半导体的治理水平和财务透明度,比亚迪半导体及本公司的业务估值也能得到更公允的评估。

2.氟:比亚迪合作多氟多

2021年10月15日,多氟多比亚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比亚迪拟在协议有效期内(2022-2025年)多氟多采购总量不低于56050吨的六氟磷酸锂产品

六氟磷酸锂是重要的主流电解质,占电解液成本的43%。2021年上半年六氟磷酸锂行业供应缺口0.6万吨。一方面,六氟磷酸锂需要1.5-2年的扩产周期,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走高,导致未来几年六氟磷酸锂供应缺口仍将不断拉大,预计2024年缺口将超6万吨。

六氟磷酸锂的价格虽然一直在上涨,但下游对其价格敏感度却不高。六氟价格抬升四倍,传导到动力电池端成本增幅不足3%,再到新能源汽车成本端增幅不足1%

3.磷:合作云天化

事实上,比亚迪云天化的合作还是传闻,目前有多家企业在与云天化洽谈合作事宜,能否达成合作还要等企业公告。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比亚迪合作多氟多多氟多合作云天化(2020年11月28日,多氟多宣布与云天化合资成立云南氟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多氟多持股51%,云天化持股49%),倒也不失为比亚的和云天化“间接合作”

云天化是磷三杰之一,磷源丰富,可以制备作为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磷酸铁锂。云天化比亚迪达成合作,强强联手,不失为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二、结合三季报看比亚迪业绩表现

2021年1-9月累计营收1451.92亿元,同比增长38.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8.86亿元,同比下降64.4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增速远不及营收,主要受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上升所致。

其中,累计营业成本1263.54亿元,同比增长51.81%,是导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2021年公司半年报显示的明细来看,比亚迪的手机业务和汽车业务不断增长,但毛利率同比却在下降,成本增速大于收入增速。

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方面受上游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电池成本约占新能源整车制造承办的40%,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对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在双碳政策的影响下,各地限电限产,进一步增加了比亚迪的手机、汽车业务的成本。

提销量、降成本,是企业制霸新能源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比亚迪具备相当优势。从十月份发布的产销快报看,在前三大传统车企(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中,比亚迪单月新能源汽车销量81040辆,排名第一。1-10月累计销量418619辆,居于上汽(555896辆)之后,位列第二。而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销量上与比亚迪和上汽还有较大差距。

电池成本上,理想的降成本方式是电池标准化,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的降成本趋势表现为化工行业多方并举,磷企、氟企、钛企纷纷进军新能源。

磷企方面,宁德时代与湖北宜化合作,比亚迪司尔特合作(确切地说,是比亚迪的重要股东融捷集团与司尔特合作)。

但湖北宜化和司尔特在磷源上处于磷化工行业的第二梯队,手里的磷矿与行业龙头相比不算多。

车企要想降成本,还是要将目光瞄准像云天化兴发集团这样的磷源大企。

三、新能源双星:比亚迪宁德时代

目前资本市场上,对新能源的聚光灯主要打在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身上,市场对其赋予了高期待。但两家估值都偏高,市盈率均在两百倍以上,存在一定泡沫。

宁德时代搞电池,下游空间广阔。

比亚迪搞电池+新能源汽车,下游较为封闭,主要是自供自用。

一方面,比亚迪既然可以造电池,那么不妨把下游空间进一步打开。另一方面,比亚迪当前的痛点在产品毛利率低,成本降不下来,除了研发上发力,更多的是要与新能源上游原材料端的“卖铲人”谋求合作。

虽然新能源双星目前都估值过高,但在这个趋势为王的市场上,泡沫似乎也变得可以接受了……

声明:以上投资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注:禁止复制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