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杨惠妍操盘下,营收不及母公司零头的碧桂园服务,市值一度达到2800亿港元,但如今市值蒸发8成,杨惠妍还有办法挽救吗?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发布

作者:陈欣苗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实习生:叶敏

杨惠妍让出了亚洲和中国女首富之位。

这源于她一手推上“市值王”宝座的碧桂园服务(06098.HK),近一年多来持续下滑。截至8月9日,碧桂园服务市值为494.6亿港元,与去年最高点相比,蒸发约2300亿港元。

物企市值榜首的位置也被夺了去,华润万象生活(01209.HK)取而代之。

2018年6月推动碧桂园服务上市后,3年间,杨惠妍借力资本周期大量募资,以并购为核心,使公司一跃成为行业的规模、利润、市值TOP1。

而今碧桂园服务却走出过山车的行情,发生了什么?

370亿“弹药”,市值翻10倍

“物业服务是碧桂园的明天。”杨惠妍的父亲杨国强曾这样说。

杨惠妍不负重托。

在她的掌舵下,碧桂园服务的营收虽不及母公司碧桂园的零头,但估值一度达到后者的10倍以上。

去年3月23日,2020年年报发布当天,碧桂园服务收报72.4港元/股,总市值超2137亿港元,首度超过碧桂园(02007.HK)。

同年的6月29日,碧桂园服务股价更是攀升至上市以来的最高点,收报84.23港元/股,总市值达2841亿港元,高出碧桂园818亿港元。

与2018年上市时相比,3年间,碧桂园服务的市值足足翻了10倍有余。

这样的涨势,自然离不开灵魂人物杨惠妍。

“作为碧桂园服务背后的操盘者,杨惠妍在资本运作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位业内分析师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

3年间,一手融资,一手收并购,碧桂园服务强势扩张,成为行业的规模王者。

2018年-2021年,通过配股、转债等方式,公司从资本市场获得约370亿港元“弹药”,同期,公司净利润加起来也不过93亿港元,可见在资本市场圈钱,远比自己赚来得简单容易。

▲碧桂园服务上市后数次进行融资,图片来自乐居财经。

同期,碧桂园服务斥资超250亿进行收并购,新增合约面积达5.2亿平米,规模稳坐上市物企龙头。

特别是2021年,房企流动性危机愈演愈烈,物业频频被摆上货架,碧桂园服务屡次充当“白衣骑士”,豪掷195亿,相继将蓝光嘉宝服务、富力物业、彩生活核心资产等收入囊中。

这一数字占了同年度上市物企355.85亿元的一半以上,碧桂园服务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并购王。今年2月,其又公告收购中梁地产旗下物业中梁百悦智佳93.76%股权。

这一时期的碧桂园服务,可谓顺势而为。

据中金研报分析,2018年中旬-2021年中旬,物企大量集中上市、业绩持续超预期,物管板块吸引更多规模化资金关注,掀起投资热潮。该时期,“唯业绩增长论”抬头,板块估值呈现“超前纳入高成长预期”的特征。

其统计,这一时期,龙头公司远期市盈率一度达到40-45倍,板块总市值一度攀上万亿港元高峰。

恰逢周期,一方面,傍着“宇宙第一房企”持续输送的管理面积,另一方面,杨惠妍充分把握时机,大量募资,实现规模迅速扩张,持续兑现业绩高增长,从而带动股价飞速增长。

2019-2021年,碧桂园服务的营收增长率分别达106.3%、61.75%、84.89%。特别是,传统物业之外的社区增值服务板块,年收入增速近100%。

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增速,公司在行业内都是遥遥领先。

投资者青睐不已,碧桂园服务成为资本宠儿。

投资者为何用脚投票?

到了2021年下半年,一切都变了。

近一年来,碧桂园服务的股价跌了近75%,市盈率也从去年6月的80倍出头,一路缩水到吸现在的10倍左右。这期间公司斥资约8.13亿港元回购了29次,但仍无法挽回股价下行态势。

▲碧桂园服务上市以来股价表现,图片来自雪球。

市值榜首的位置,由华润万象生活取而代之。

曾经的“市值王”,跌跌不休,还成了“澄清王”。

就在不久前,7月27日,碧桂园服务紧急召开了投资人dianhua会,传递的要点是:今年年底前,公司不会配股;还有,和母公司的关联方占款,属于正常业务往来形成的,并非资金占用,公司也会避免成为恒大物业。

澄清的起因,正是因母公司碧桂园(02007.HK)的配股,和恒大物业的(06666.HK)的财务造假,公司股价直接被“吓”跌。

类似的情况还有去年末,世茂和世茂服务的关联交易。

彼时碧桂园服务也火速澄清,内容与上述相仿,并强调,其和碧桂园集团完全独立,从老板层面就是独立的,其主席是杨惠妍,且杨惠妍承诺,6个月内不会减持。

问题恰在于此。

一方面,伴随地产行业的急剧下行和房企信用事件发酵,投资人开始对物企的独立性产生担忧。

一个事实是,地产放缓大势下,碧桂园服务来自母公司的投喂会相应放缓,这一因素支撑的高增长也变得不现实。

虽然目前,母公司碧桂园的情况还算稳定,但上半年的销售额仍无可避免地出现38.9%的同比下滑。而2021年,公司物业管理收入中仍有55.25%的收入来自碧桂园等关联公司开发的项目。

且关联方占款方面,碧桂园服务自己也承认,“因地产资金情况,导致服务结算慢”,去年,其源自关联方的应收账款暴增了392.43%,共计8.82亿元。

另一方面,资本的逻辑,从以往的“量”,开始回归到“质”。

得益于收并购的碧桂园服务,开始面临资源整合、管理消化、盈利承压等问题。

譬如去年,公司毛利率就同比减少了3.3个百分点,原因系毛利率低的城市服务比重上升、疫情社保减免政策取消的影响。

其自身也意识到形势的变化。

今年的业绩会上,公司管理层就表示,“大规模收并购的时代,或者说追求规模和合约金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不再追求绝对量,收并购的目的将转为补充短板和完善产品线。

显然,过往驱动碧桂园服务业绩高速增长的逻辑彻底变了,也难怪投资者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

而今股价进入下行通道,杨惠妍想要像以往那般在资本市场筹集弹药,投资者大概率也不愿意埋单了。

回归到物业管理本身,这是一个服务属性极强的行业。规模故事过后,碧桂园服务也该在服务水平和产品力上下下功夫,赋予物业服务更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