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本次新冠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成为《国际卫生条例(2005)》发布以来的第六次PHEIC。截至3月21日,疫情已经蔓延至143个国家,确诊病例总人数超过16万人。“黑天鹅”不飞走,开展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及合作、服务等跨境业务的企业将持续受到很大冲击。

新冠疫情对企业跨境业务的影响   

一.金融风险系数提升

本次新冠疫情影响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包括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住宿、贸易等等,包含国内的传统行业,以及跨境经营的中外企业。尽管行业不同影响也不同,但疫情首先冲击的是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市场信心恐慌将造成金融市场的波动,最明显和迅速的反应是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其次,企业如果负债率较高,疫情将导致企业偿债能力的下降,对于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的还本付息都可能出现逾期问题。对于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项目而言,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可能会触发平仓。金融债务是对一个企业自身财务健康的考验,难以适用不可抗力免责。在财务上敏感和依赖度高的企业,应提前研判偿债压力,根据金融机构要求提前追加担保,尽量为化解风险留下余地。

二.产业链的供应迟滞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为11927.5亿元人民币和17953.3亿元人民币。包括境外投资、境外工程承包、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等多种类型境外业务分部在全球各个角落。本次疫情发生的重灾区湖北、浙江、广东等都是产业大省,聚集着装备制造、半导体、电子、汽车、医药等众多行业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重要位置。疫情和政府延迟复工的措施考验着这些企业,也波及到相关的全球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能发挥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然而,企业在跨境业务布局时,不应仅考虑产业链的成本优势,还需适度分散化,避免产业链集中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三.人民币汇率的下跌

受疫情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春节开市后出现了连续四天下跌。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资产的价值存在疑虑,直接投资及股市等国际资本流入也大大放缓。不过汇率的调整趋势取决于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出现大幅贬值的概率很低。涉及跨境投资、外汇交易和结算的企业要及时考虑原来的结算方式和时间以及币种,亦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成本和利润等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四.物流的滞慢

敦煌网商家营销中心高级主管李卫是跨境电商行业深度观察者。他看到,目前国内疫情对跨境电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与物流环节。疫情发生后,国内许多工厂无法复工生产,库存断货,运输不畅,直接“无货可卖”。

五.人力资源角度

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人员跨地区流动受阻,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面临“用工荒”和迟延复工的问题,用工荒或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生产配套、交通运输问题等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转。近期有关国家就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采取人员入境管制措施,导致需前往海外工作的中国员工无法按时到岗,影响海外项目的复工。

本次疫情中,盒马与餐饮企业之间达成“员工共享”安排,成为一种创新的用工形式。企业之间通过“员工共享”模式,打破了疫情隔离人员流动的僵局,让人力这一紧缺资源重新流动,实现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赢。

 应对全球疫情威胁的六条建议  

一.关注履约风险

企业应尽快梳理和评估订单,对于受到延期复工影响的可能迟延履行的订单,应及时与合同相对方进行沟通并作出情况说明,通过邮件、补充协议、重签合同等与合同相对方协商延长交货期,并对沟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文字留存。对于受疫情影响客观上无法履约的订单,建议与合同相对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降低后期被反索赔风险。

二.关注运输风险

目前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物流和交通暂时受阻,因此应注意避免因物流原因导致的迟延履行。特别是贸易中采用L/C支付方式下,应密切关注最迟装船日期,必要时与买家协商修改最迟装船日,预留好充足的装船期,避免交单时产生不符点。同时,建议出口企业应积极关注国内港口、机场等重要交货地点的运营情况,如果因疫情原因导致暂时封闭的,及时变更物流与仓储。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

因疫情导致的复工、返工迟延影响,建议出口企业及时、积极与国内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评估供应商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以合理安排供货、生产、发货等环节。如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应尽快与国内其他供应商联系,制定供应商的备选方案或提前安排增加库存,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

四.关注争议解决

国内出口企业需要重视争议条款的选择,至少需要在意争议解决条款。国际通用的争议解决方式为仲裁,其相较于诉讼的优势在于可订制性,具体体现在合同双方可在合同中约定1.仲裁场所、2.仲裁适用法律和3.仲裁语言。国内出口企业能够约定合法有效的仲裁条款,并确定中国法律为仲裁适用法律,就能消除适用外国法律的可能性。适用中国法律,中国律师的争议解决的能动性就能得到积极发挥,国内出口企业能更加清楚中国法下的不可抗力约定及其后果,并能避免外国法律查明的繁琐工作及聘请外国律师导致的语言交流障碍与信任风险。

五.建立和完善业务持续性管理机制

业务持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简称BCM)是指企业能够提前识别出潜在威胁以及威胁发生时对业务运营的影响,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馈和恢复机制。一旦由于突发的、不可抗力的原因,信息系统中断,暂时或者长时间无法继续运行,将给企业的业务和收益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企业在构建BCM时,应当将重大疫情列入考虑范围。

1. 制定业务持续性管理计划

跨境运营的企业应当保持对重大疫情的敏锐度,将其列入BCM的威胁因素。例如,哪些属于重大疫情、疫情影响的地理范围是什么、企业运营的环境是否存在疫情风险、供应商的疫情风险、发生业务中断的可能性、如果发生业务中断则对客户和竞争对手有何影响、最短恢复时间、有无替代性资源等等。疫情影响以及业务持续性管理应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财务成本、人力资源、法律法规、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评估,做好科学决策,必要时引入外部第三方进行评审。

2. 建立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疫情爆发突然,应对刻不容缓。刚刚发生初期,影响往往还不严重,如果能在组织内部发出预警,快速决策采取措施,就可以及时处置。风险处置过程中,加快企业内部、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企业与外部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速度,减少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损失。对风险的预警和快速反应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游离于日常业务之外的“另类管理体系”。企业应当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规范,并定时更新、定期演练。以本次新冠疫情为例,几乎每天都有国内外新的政策颁布,如果企业能够及时收集和分析世界权威组织、政府当局对本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紧急发布的政令、征收或征用通知等内容,评估政策趋势及时作出业务调整,就可能将损失降到最小,甚至可能比其他企业先一步发现与风险并存的商业机会,让企业在挑战中成长和进步。

六.以开放的态度迎接科技创新,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抓住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带来的机会

疫情之下,无纸、线上、远程办公已成主流。国内不少品牌在关闭线下门店后,都开始发力线上渠道,如西贝等餐饮企业拓展外卖、超级猩猩等则开设线上课程,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将进一步赋能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合同、供应链金融等诸多领域。而这一批涉及物联网、区块链、5G等高新技术,中国已成为市场先行者,未来极有可能是中国向世界输出经验和技术。未来跨境业务也会更多地运用高新技术完成交流、交易、交付,因此跨境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创新。

多难兴邦,逆境中崛起。对企业来说,疫情和风险必定是一个或被尽快消灭或胶着存在甚至升级的状态。阻击风险,既是一场战役,也是一次大考,虽然我们不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认真汲取本次疫情的经验教训,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却是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