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边疆,始终就在那儿,是一代代边关军人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奉献曲,永远值得后人铭记、感动与敬仰。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廷对边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新疆的边防建设向近现代意义的层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那时的印度不过是一个被英国殖民的国家。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梁启超先生当时赞誉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称如果没有他,中国会失去大量领土。至当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缪凤林也曾对他作过相似评价:“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以前的文字里,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即如果像古人那样将河西走廊比作中国之臂,那么新疆的南疆与北疆则如同这条巨臂上生出的两只巨拳,既是力与美的展示,也可起到护卫身体本身的功效与作用。“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今天,我们就随着这首古诗一起追寻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一些历史细节与英雄故事。

“引得春风度玉关”当然不止“新栽杨柳三千里”。今天的人们都知道,1865年,浩罕可汗派阿古柏率军进入新疆,其后占据整个新疆,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哲德沙尔汗国。阿古柏在沙俄以及大英帝国的幕后支持下,对新疆人民进行层层盘剥,使新疆人民再次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1875年,在左宗棠的率领下,清军进入新疆,开始收复新疆之战,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1882年,沙俄侵略者被迫归还了伊犁地区后,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给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称新疆是“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于是,以新疆为省名就有了一层新的意义。即新疆自古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因为是新从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复的失地,故以新疆定为省名,有“故土新归”之意。取名新疆,既有传承中国西域的历史含义,也有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温暖怀抱的历史标志。因此,从口头传统上已经成为特指西域地区名词的“新疆”一词,从1884年新疆建省起,正式成为特指中国西域地区的专用名词,沿用至今。

能够收回来,当然还要能够守得住,当年的清廷通过移民实边以及为边疆地区人民给予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举措,使新疆的生产生活迅速得到了恢复。更为重要的是,清廷按照古人以山河为界的做法,使新疆5000多公里的边防线被基本确定下来。我们以祖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边关为例,对此进行略述。

喀喇昆仑山脉是中国西藏与克什米尔间的一条走向与旁遮普·喜马拉雅山(大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相平行的大山脉。也是世界第二高山脉。通过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这一山系的宽度约为241公里;如果最东面的延伸部分——西藏高原的羌臣摩和班公山区——包括在内,长度就从480公里增加到800公里。是为八百里喀喇昆仑山边关的地理概念。

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共有19座山超过7260米,8个山峰超过7500米,其中4个超过8000米,乔戈里峰高达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诸山峰通常具有尖削、陡峻的外形,多雪峰及巨大的冰川。其周围簇拥着数以百计的石塔和尖峰。这就意味着当年的清军要在这方通天的雪域之上建起漫长的边防线,且需要长期驻守。而此时,边疆地区复杂的人口组成,也是需要清军面对的。

我们今天都知道,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也是人文交流的通道。在新疆的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分两条,北道形成要比南道晚一些,也称新北道,从伊吾(今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到七角井,北穿天山到木垒;或自伊吾翻越松树塘大地到蒲类海(今巴里坤草原),沿天山北麓西行到木垒、吉木萨尔、乌鲁木齐地区、伊犁,然后出境。这条路线,西汉时期已经存在,隋唐以后其地位更加重要。通过下面的图,就能把它看清楚。

南道有两条,图上也已做了标注,在楼兰分叉后,最终于喀什一带会合,翻越帕米尔高原向西,也可以通过开伯尔山口到达南亚。同时,在和田(于阗)还有一条路,是可以直接到达南亚次大陆的,我们通过下面这二张图就能看出来。这条路是要穿越喀喇昆仑山的。

因为中国古代与南亚次大陆的往来,致使于阗(和田)这个地方的人口结构比较复杂,有一些外来的非法移民。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写给朝廷的奏折里说,其地有5000人的非法移民,如果再让他们生活在边疆地区,假以时日,恐会引朋呼类,容易导致边境争端。

据说,这5000人来自一个叫“乳目国”的地方。左宗棠的奏折到了朝廷,慈禧太后甚至没有弄明白“乳目国”在哪里。左宗棠对这5000人采取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如愿意回国的,放其回国,如果愿意留在中国的,可以安插在内地,以杜绝其勾结之嫌。不久,这批外国人大多数被驱逐回国。今天的历史学家分析,他们有可能来自古代印度,也有可能来自古籍里记载的“阿曼国”。“阿曼国”在18世纪40年代曾是一个强国,之后被英国侵占。因为“阿曼”和“乳目”的发音相近,该国产乳香,有可能被译成乳目国。

这些外来的移民绝大多数没有参与入侵中国的战争,他们来中国也就为了讨个生活,谋条活路,被左宗棠这么处理了,手下的士兵们有些想不通,使得他们把仇恨再次集中在了阿古柏身上。但那时阿古柏已经死了,怎么办呢?士兵们毁了侵略新疆13年的阿古柏的墓地给,将阿古柏给挫骨扬灰了。左宗棠接到消息后,阿古柏已经“无影无踪”,什么都没有了,就如实向清廷报告此事,只用了这样8个字:“帕夏大冢,即予平毁”。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建设边防了,清军与当地人民一起走上八百公里喀喇昆仑山边关。我们以塞图拉哨所为例。

赛图拉哨所距皮山县城424公里、距赛图拉镇15公里、海拔3800米。原本是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线,可由此前往印度,是英国殖民者十分渴望的战略要地,占据此地可窥视南疆内地。也是通往列城的古丝绸之路上最后一个居民点。

左宗棠收复南疆后,100多名清军敢死队员骑着骆驼、马匹,带着粮草,历尽艰难,跋涉一月,艰难来到了这里,并迅速与当时群众联手,拉土运石,建立了军事哨卡。清廷由此在喀喇昆仑设立赛图拉卡、克里阳卡和麻扎达拉卡。这里成了当时中国最高海拔的驻兵点,也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起了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

其实,当时的赛图拉哨卡是个通称,它实际是八百公里喀喇昆仑山边关南北哨卡的大本营,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包括了下属多个哨卡,如黑黑孜江干、三十里营房、康西瓦等分卡。当年,从南到北,哨兵要想巡防一遍,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边防建设以及边关军事力量的存在,到了民国也被保持和延续了下来。

1928年赛图拉设治局,成立边卡队,人数增至100人,并巡逻到康西瓦以远。在卡拉(胡鲁木山口)修筑堡垒。1933~1937年,守卡兵力增至200人。1937年10月至1942年,边卡部队是1个团,辖3个骑兵连。赛图拉卡、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各有1个排(30~40人)设防并沿边巡逻。

以上各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在明立克下、阿吉栏干、阿克赛钦、林济塘设有隐蔽粮草站。民国时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粪火,哪有什么火炉子,哨所只有一个煤油灯,没有电,吃得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面糊糊,有时连这也吃不上。天冷时,哨所官兵都紧紧挤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天天盼着来个人,但天天看到的却是雪山。

正是由于一代代戍边军人的存在,喀喇昆仑山边关在1950年时,流传出了这样的一个感人故事:新疆建设兵团的史料记载,当年3月,解放军第二军第四师第十一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师第十五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之要地赛图拉。在第十五团特务连官兵进驻赛图拉哨所时,没想到这里竟然还驻守着一个班国军士兵。4年没见到人的国军士兵看到解放军第一句话就是:“哎呀 可算有人来换防了!”看到解放军士兵的军装,他们又说:“唉,怎么又换装了啊!”解放军士兵看着一身破烂的国军,流下了眼泪。

今天,很多人都把这看成一个段子,其实,它是中国军人戍边喀喇昆仑一段真实的历史传奇。这个故事,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讲到过很多次。明铁盖达坂,柯尔克孜语为千只公羊的山口。山口横穿喀喇昆仑山,如今中国新疆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在此经过,相似赛图拉哨所的故事也在这一带流传。

红其拉甫哨所距这里不是很远,哨所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5100多米的高原上,是祖国版图最西端的哨所,当年驻守在这一带的国军士兵也是站完了最后的一班岗,和赛图拉哨所国军兄弟一样,与解放军实现了完美的交接。

边疆,始终就在那儿,是一代代边关军人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奉献曲,永远值得后人铭记、感动与敬仰。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廷对边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新疆的边防建设向近现代意义的层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那时的印度不过是一个被英国殖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