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曾经轰轰烈烈的承兴国际事件,转眼已过去一年的时间。

2019年7月8日,诺亚财富公告宣称旗下歌菲资产踩雷承兴国际,涉及金额高达34亿元。诺亚旗下的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了供应链融资,而承兴国际的实控人罗静则因涉嫌欺诈活动被警方刑事拘留。

此消息一出,宛如一颗深水核弹一般引发市场的剧烈反应;除了承兴国际以外,诺亚财富的股价也随之出现了大幅下调。

此消息一出,各个当事方纷纷开启宣告和甩锅模式。

虽然当事方各执一词,还没有最终的一个定论。但是34亿元的毕竟不是一个小的数目,此次承兴事件的暴雷,将诺亚财富这家国内规模最大的三方财富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质疑其基础资产的筛选,风控能力的强弱以及投资能力的专业性与否。同时引发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反思和三方财富机构的定位。

无独有偶,银保监会在此次事件后不久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不仅确立了银保机构开展供应链业务的四大原则,还提出了五方面的要求,直指目前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承兴国际时间的影响有多大。

一年时间,恍若隔世;如今承兴国际实控人依然被刑拘。而诺亚财富针对事件的处理和投资者兑付,还没有一个公开的说法。回顾整个事件,不得不引发诸多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财富管理机构?供应链金融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一.承兴国际供应链回顾

关于诺亚旗下的创世核心私募基金,该基金的销售方是诺亚财富,管理人为歌菲资产。融资方是承兴国际,通过对基金进行底层穿透之后发现,该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基于承兴国际控股相关方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京东)之间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

事情爆发之后,京东完美躺枪。

京东率先澄清此事,称合同文件存在伪造,对这种行为表示震惊,并已配合受害方进行了报案。与此同时,京东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说明:

1.承兴控股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存在一定业务,但涉嫌伪造合同;

2.上海歌斐资产在被诈骗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暴露自己在合规和风险上存在的缺陷;

3.希望诺亚正视自身的管理问题,在提高自身专业上下功夫,而要通过混淆视听来一味推卸责任。

如今涉事双方各执一词,但此次案件对京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诺亚财富而言,可谓是一次极大的危机事件。

二.揭开供应链金融真相

其实承兴国际事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爆点和看点,但由于叠加实控人被刑拘,蹭了供应链金融的热度加上涉事方京东和诺亚财富,因此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承兴国际事件和供应链金融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的供应链融资,也不过只是一张“披着羊皮的狼”而已。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

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它是借助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把相关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核心企业作为参与主体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方案,提供资金一方包括商业银行以及保险、信托,私募等非银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在整个融资中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到承兴国际案当中,可以看到此次承兴发起的融资事宜,是以应收账款为融资方式的供应链金融。以承兴国际控股及相关方与京东的财务关系作为交易的基础,承兴国际为融资方,京东为底层债权还款人,资金来源是私募基金。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融资链条,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整个产业链中,核心方是京东而不是承兴国际。它是属于京东的上游供应商,在正常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操作模式应该由核心企业的京东发起,为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提供背书。

承兴国际的逻辑缺陷

而此次承兴国际却是反的,逻辑上就存在明显错误。

为什么?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的支撑在于核心企业,而供应链金融也是围绕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展开,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起主导和核心。

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鉴于核心企业在生产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因此一般的融资都是由核心企业发行,因为成本最低,市场认可度最高,而且能够得到市场的青睐,还能获得最佳条件,拥有定价权。

纵观承兴国际,顶多算供应链中的一个配角。此次融资方是承兴国际,并没有首先考虑选择京东提供融资,而且绕道寻求私募基金。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流程复杂,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常识。对于债务类的融资,能选择低成本的一定不会选择高成本。

换言之,京东没有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发起方,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因为京东更能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如果是京东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发起方,相当于给相关金融机构做了确权。而京东的信用无疑是最佳的,因此能够获得一个成本最低的方案。

而承兴国际发起融资,成本之高本身就预示着风险所在。之所以京东不提供确权,是因为京东没这个必要,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上游企业在京东面前是多么弱势的存在。

仅从融资成本和主体来看,承兴国际融资就非常不符合逻辑和常识。而且从京东事后的说明来看,京东并不对此案并不知情,而且事后也报警,此次事件对于京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这有悖于传统融资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出反常必有妖。

通过梳理概念我们发现,承兴国际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因为它不满足供应链金融的闭环提条件。最多算得上是应收账款融资,而这实际上相当于就是信用融资,依赖的是核心主体信用。承兴国际的高成本,决定了其信用等级的高低和风险的高低。

三.三方财富机构之困

承兴国际事件中,作为基金管理人的诺亚财富及其旗下的歌斐资产受到市场的广泛争议。结合诺亚近年以来的踩雷事件,更是人们不禁唏嘘,连国内三方财富的龙头都频繁踩雷,其他的机构更是风险高企。

此次事件中,诺亚财富是没有串通承兴国际欺诈投资者的,这一点诺亚自己也做了说明。但是毫无疑问,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诺亚没有严格履行好作为管理人的义务,尽职调查不够仔细,风控措施不够有力,以至于到最后形成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

事发之后,诺亚在公开信中公布了以下几项措施:增加了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查封了相关银行账户,发催收函,启动合规信息披露,提起的刑事诉讼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备案。

同时宣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诚实,并保证绝不发现任何问题去掩盖问题,用一个错误来另外用一个错误,向投资者表态将倾其全力,以最大可能前途摸清状况,保持资金资产安全。

自身原因不可规避

这之后,诺亚创始人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其中的这样一段话非常值得回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经济走到周期的尽头,当经济下行,抵押品衰竭资本品价格不再上涨的时候,暴雷的会越来越多,系统性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有一定规模的资管机构,确实很难100%规避风险。我们这次碰到的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宏观市场当前处于信用周期的末端,这也可能是从事金融业无法反抗的宿命。

不得不说,诺亚财富在公关方面绝对是市场一流。以上这一段经典的话语,在当时也引发了诸多讨论。这段话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却完美的把诺亚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经济下行,方显风控实力

不错,在整个经济下行周期中,暴雷会越来越多。任何一家机构,即使是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信托、保险等都很难保证100%规避风险。因此要求私募不出风险是不可能的,泥沙俱下之下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仅仅将原因归咎于宏观经济而不反思自身,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任何一家企业踩雷,总会牵连一波金融机构;但是总会有那么几家金融机构及时抽身,得以保全资产质量。这取决于最初授信设置的措施,尽职尽责的贷后管理以及事发之后的及时有力措施。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获取收益的机构,因此风控能力从来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经济上行时期,歌舞升平一切安好,都是一片祥和风景;而经济的下行时期,才是大浪淘沙,鉴别一家金融公司风控能力的最佳时期。

对于诺亚同样如此,作为基金管理人,如果能事先辨别到承兴国际融资中的风险。更好的进行尽职履责,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毕竟从金融和风控的角度来看,承兴国际本来就很反常。作为主动管理机构,诺亚显然没有履行好一个基金管理人的义务。

尽管承兴国际采取了措施,但是截至到本文发稿股价依然处于停牌状态。虽然诺亚赢了官司,但是从银行账户的冻结情况和目前的各方情况来看,至今仍是一个烂摊子。而对于踩雷的投资者,目前似乎没有太多的说法。而那34亿元的资金,究竟去了至今是个谜。

写在最后

承兴国际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关于供应链金融,关于三方财富,关于投资者教育等等。诸多思考,一时间纠缠一起。

同样也应该看到,此次事件诺亚并不是孤独的。诺亚的问题绝不是它自身一家的问题,反应的是国内三方财富机构的模式之困,这就是以销售为驱动的模式。

国内财富机构目前主要以销售佣金为驱动,决定了其“重销售不重售后”;而如今很多机构自己做起来主动管理方。但问题在于,以诺亚财富机构为代表的机构,本身接触的都不是优质资产,所以风险本身就高。三方的模式决定了,很难做到独立客观,而这恰恰又是三方存在之根本。而解决这一困局,则需要相当的努力。

承兴国际最终如何收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