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2020这个别样的年份,想方设法“活着”,似乎成为人类最大的共识和公约数。应当承认,疫情再次拉低了我们本就处于底线的生存品质和人生预期,于是,活着便理所当然、堂而皇之地成为此后若干年的主旋律。

继“悦怿读书会”于创立之始的8月份非常应景地推荐当代作家余华的《活着》之后,9月份再推民国生活派大师、现代市民主义代表人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再次让读者陷入如何像苏东坡那般豁达地活着的人生思考。

无巧不成书也好,不约而同也罢,当一片乌云覆盖众生时,这一看似巧合的结果实属必然。在同月同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一场苏东坡书画展,似乎也在通过书画艺术的形式,向世人讲述苏氏的一生:苏式活着大众而不世俗,曲折而不沉寂,高雅而不孤独,所以在相对小众的圈子里,引发一股不大不小的思想潮。

显然,我们的未来需要触底反弹,也需要一个历史的、权威的、心理上的参照系。苏东坡,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苏东坡的故事,成为人人可资采撷的万果树和诸惑求解的万宝囊。但苏东坡是一个完整的、传奇的、多元的历史人物,千年流变之后,读者如何从文学和演绎的场景中找到符合自己的那一款苏东坡?

一、诗人

若依狭义的宋词为据,当称苏为词人,但从中国诗歌史的正统定义上看,以更宏观的诗人为标题,当无不妥。词,即产生于后唐五代时期的“长短句”,以唐后主李煜为代表,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但仍是诗的一种,所以苏东坡本质上还是一位诗人。

如果将中国可资查证的近3000年信史以曲线表达,唐宋二代处于文明曲线的最高峰,其中,唐是达至文明高峰的终点,宋则是掉头向下的起点。两宋前后,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正从成熟过渡到滥熟的顶峰期和平台期。

身为宋词一代的几位标杆人物之一,苏东坡与辛弃疾、范仲淹、陆游等代表了宋词中的豪放一派,颇具汉唐遗风,与柳永、李清照等形成鲜明对照。所以,苏氏也是中国文学、仕人和文人从“风骨”到“小资”的承先者,而非启后。

苏的作品除雄浑豪放者外,也有闲适自得的市民生活和人生感悟,属二者兼顾混搭的全能选手。其代表作“大江东去……”,气势如宏,“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但“低倚户,照无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又极尽婉约。

苏影响了一代代后人。爱屋及乌,爱苏词,则崇东坡矣。奈何者,后人每仿其意,屡复其调,却终未及其品,哪怕当世伟人“北国风光”,亦莫出其右。

附庸风雅又何妨?后人怀念的不止作者本人,而是词中特立独行、雄浑高远的人生立意和理想追求。

读苏词,读的是东坡其人,学的是风骨和坚持。

二、文人

有宋一代,因建朝另类故,为防武人,乃将前朝仕人的文武兼修,改而重文轻武。文武分家后,李太白仗剑走天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柳永们的阳春白雪、花街柳巷、小资情调渐成主流,中国农业文明的精神品格,处于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期。

不可否认,在朱程理学兴盛的时代,苏难免染于时风,成一代宋儒。儒者,文非武也。在文人精神上,苏东坡处于李、柳二代之间,似乎就是这个转折点上的“两面人”,既承前,也启后。

与苏同类,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作品内外,一介书生虽手无缚鸡力,却怀忧国忧民心,道尽文人无奈。南宋岳飞是个例外,也是唯一。后世文天祥的“丹心汗青”,唯士大夫担当了。

北宋一代,中国精英阶层在精神上、身体上、学业上、职业上开始分化,标志即:文武兼修范中淹,外文内武苏东坡。

反观后世民国的林语堂,因钟情于苏东坡而书《苏东坡传》,当是他以民国式的商业社会市民经历,进而对宋代市民社会之初的苏式生活感同身受,相互映照,进行精神唱和的产物。

读苏东坡,品历史流变,得文人情怀,叹书生无奈。

三、学者

苏是多面手,诗文书画俱精,尤其词和书自成一体,流芳百世不衰,堪后世楷模。

“文学方面,名列唐宋八大家;书法方面,开创了尚意书风,代表作《寒食帖》);绘画方面,一幅木石图值四亿;音乐方面,他自编自导的定州秧歌传唱至今;美食方面,中国菜历史中,66道菜都因他而生;教育方面,他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医学方面,他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引自网络)

称苏东坡为学者,是言其在古代中国,于工作和生活中行行俱精,多才多艺,具有典型学者风范。“三苏”闻名当时,影响深远,“一门三杰”,此亦足矣,故读者切莫以现代学者(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精细分工模式,来论评农耕文明下以“四书五经”为显学的鸿儒世家。

读苏东坡,也在于领悟世人在谋生所需专业之外,要不要学习一些其它技艺和品格?一则技不压身,二则提升在马斯洛生存理论中的层级?

四、市民

苏走出四川眉山老家,进入城市为官,自然成为中国最早的 市民阶级。 苏身 处 北宋一代,是中国农业文明下的商业社会开始萌牙的时代,虽文明品质式微,但社会形态仍在自然演进。

北宋开始的文人诗词,一改家国山河之宏制,反重于个人人文主义表达。中产阶级市民生活、人生感悟、小资情调和心灵鸡汤等特征,恰应合了当下中国中产阶级再度兴起的时代节拍,因此之故,当下受众空前增多。历史情景的呼应,并不意外。

其实,在苏氏之外,当代人也在挖掘其它具有心灵感应和谈资的历史人物,如《曾国藩日记》类,意在从历史镜像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这一现象,皆因现实理想和价值迷失,自我无从定位,方回归“历史博物馆”,挖祖先坟墓。这符合当下中国文化现象:横向看世界难,纵向学历史易。

据称,中国中产阶级存量在一亿左右,绝对数位居世界前列,但占比仅6-7%,除城市市民中产而外,中产以下的少产群体仍是主流。也因此,既使自认或默认为中产阶级,仍不免心存农业社会的熟人观念,即所谓“小市民意识”,离现代公民意识尚远,也符合文明品格向下的历史曲线。

或闲而读书,或忙于以读书为业者,关键是读进去,走出来,不作书奴作自我。你会发现,苏东坡只是给了你智慧和灵感,而最终,你还是你。

三十岁前到处寻找大师,三十岁后,大师就在你的心中。原来,你就是大师。

五、官员

苏是典型的官僚,放在当代,也属中高级,多数工作和生活,是你我无法企及的,所以不要在阅读过程中试图拉平与苏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

如何以平民视角阅读古官,需要建立适宜的观察视角。也即,可能从中汲取的,主要是他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智慧。比如仕途起落,性情豁达,宠辱不惊,富贵等闲,花开花落。

从读书、读史角度言,应习其精神、思想,故本文将政绩和治国观点部分略去不谈。

六、士大夫

士大夫精神,或许是苏留给后世的最主要财富,内涵颇为丰富,与所有名人同样具有历史共性。其文化传承主线,无非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和“立德”、“立功”、“立言”,即“三不朽”;到北宋范仲淹,则有“天下忧乐”说,再到范的学生张载,则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这方面,苏与范、张同为千古清流,也是有宋一代最终成型的中国文化精髓。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们浸淫其中,激情澎湃过后走出来,会发现这些过于宏大高远的人生命题虽然丰满如画,却与现实的骨感相去甚远,如天国般遥不可及,没有丝毫可操作性,往往心生惆怅和失落,甚至怀疑人生而不得不另寻现实路径。苏氏与范、张、岳等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先谋官后济民,当是所有文人走向成功的优选方案。苏东坡是成功的。

当2000年帝制弱民后的资源紧缺恐惧症已深入骨髓,谋生,当然成为多数人的不二选择,也是多数读者无可选择的人生道路:回归日常,红泥火炉,浊酒糟妻,衣食温饱而已。虽不成功,但也不是失败。

少数不甘者,或自鸣清高,孤芳自赏,终老泉林;或择机起事,投机于历史风云,一番兴风作浪,胜者踏累累白骨成就个人帝王霸业梦,无非家天下暴君复归,借万世之言行欺世盗名罢了,如黄巢、朱元璋、洪秀全;败者遗臭万年,因不许翻案,故永难翻身,如秦桧、汪兆铭。

这是儒家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的另一面:主观心学过于浪漫抽象,重于精神层面的“修身”,学以致用却流于清议无用,也或沦为阴谋权术家的投机工具。说到底,是社会政治共和架构的残缺,哲学逻辑未现,科学精神不张,个体人文意识未悟所致。

现代读友从中汲取的,当是“铁肩担道义”的公民气质,学以致用的务实态度,然后方为“妙手著文章”的洋洋才气。

七、六面东坡,多元世界

读者诸君想看到一个鲜活的苏东坡,多读各家不同版本的《苏东坡传》;想了解真实、严肃而静态的苏东坡,可搜索类似《苏东坡年谱》,拟或二者兼修。

与千年文圣隔空对话,各取所需,不同人必成为不同的苏东坡。

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