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文 | 华商韬略 宇刚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中国2000余家光伏企业,曾经在硅片、电池和组件领域全球第一。但好景不长,转眼间被一纸裁决逼下了历史舞台。中国光伏,险些团灭。还好有“他”,及时跳出来,力挽狂澜。

  【光伏极速造富】

  2004年,德国颁布上网电价法,补贴光伏发电。欧洲光伏产业迎来了井喷。远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国,一时间也跟着沸腾起来。

  在最短时间内,中国自发“组织”出一支由2000多家光伏企业组成的军团,改写了世界光伏产业的格局。

  幕墙大佬高纪凡、卖化妆品的苗连生、做安防用品的彭小峰,也纷纷强势跨界入圈。

  就在大部分人都在热火朝天地跑马圈地、加大产能的时候,产品迭代、技术研发以及产业链的把控等等,这些关乎企业长期发展的种种,似乎早已经被众人抛之脑后。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中国企业处在产业链下游,给西方打工的命运。

  【行业中的异类】

  但行业中,一直有一个异类。

  早在所有人拼命迎合欧美,生产多晶硅的时候,李振国凭借自己在单晶硅十几年的从业经验,清醒地预测到,单晶硅才是光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单晶硅每度电成本,比多晶硅低。

  认准了这条路的李振国,带领团队,一干就是十年。

  为降低成本,李振国将隆基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建立在宁夏戈壁滩上。经过百次、千次的试验和技术革新,终于将单晶硅的成本从每公斤130多元,压缩到了30多元。同时,还革新了曾被日本人垄断的单晶硅切割技术。

  对于李振国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光伏演义”】

  在李振国带领着隆基苦熬技术的十年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和阿特斯,已经发展成全球前五大光伏组件厂,生产了全球半数以上的太阳能电池。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无法掌控上游硅料价格的国内厂商,不得不去面对全球多晶硅的需求的锐减的压力。

  祸不单行,三年后的2011年,美欧又前后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关税。

  就在国内光伏产业几近面临“全军覆灭”的关键时刻,市场出现了转机。

  2008年以前,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主要在欧美,国内几乎为零。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内光伏技术需求逐渐升温。六年间,光伏发电装机量激增200倍。

  随着2015年国家发布“光伏领跑者计划”,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单晶硅成为新的市场宠儿。

  也是在2015年,隆基单晶硅片全球第一。五年后,其光伏组件出货量也跻身全国五强。几乎一度被欧美国家打压团灭的光伏企业,凭借单晶硅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正应了那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老话,十年前,挣扎在生存边缘的隆基,十年后,已然成为单晶硅时代“话事人”。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