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如期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

这是一场经历风浪后的承前启后,也是一次站在新历史起点的眺望。一个小时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中的不容易和骄人的中国成绩,也宣布了新一年乃至下一个五年的计划与目标。

站在2021年的历史交汇点,这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备受瞩目。

2021年“双目标”

GDP增长6%以上,为“十四五”开好头

正如总理所说,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极不平凡。

在新冠疫情与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因素冲击下,我国实现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成绩。而这一成绩的背后,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给“十三五”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接下来的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

这一次,不再是“不设目标”,而是定下了“双目标”,即2021年目标与“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远近兼具。

2021年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十四五”目标与计划

○ 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4次提及保险

6类产品提升保障,养老保险仍备受关注

保险,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被提及的金融词汇,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障需求的增加,成为必不可少的讨论环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提及保险14次。不过此次政府报告所涉及的主要包含6类保险产品以及一项保险保障功能。

失业保险

○ 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

○ 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

○ 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

养老保险

○ 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

○ 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 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收入保险

○ 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出口信用保险

○ 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

长期护理保险

○ 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提升保险保障功能

○ 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

从2020年的5次提升至今年的14次,保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在经历新冠疫情后,保险的保障功能也有了很大的发挥。

需要注意的是,除倡导主要“保民生”“稳就业”的失业保险外,在今年的报告中,另一重点集中在养老方面。

养老保险,可以说是今年的保险热词,无论大小会议,关于养老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关于养老保障的构建,大家对于商业养老保险也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虽然在历年的政府报告中,关于养老问题都会涉及,但将“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明确纳入到政府报告,还是头一次。

以国家之名,强化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发展,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相关链接:“两会”代表委员为商业养老险“开方子”!如何标配社会养老体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