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谁成就了任正非?

 你可以想到很多答案,但有一个答案,不那么引人注目却极为重要,这就是国家推动工业化。

 接受媒体访问时,谈到1987年创立华为,任正非坦承:“正好深圳鼓励进行科技创业,我觉得也可以试试。”他表示,自己接受了“建议”,着手“去做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

 创业初期,华为主要是做代理,帮别的公司卖机器,后来得到香港鸿年公司的大量订单,积累了不少资金。重点是,任正非透露,“中国当时正在快速发展,很需要这些物品”。

 正是依靠工业化激发的蓬勃的产品需求,华为一步步做大,切入到通讯领域后,又通过技术,打开了更大的市场。

 在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看来,“深圳涌现出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它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 

 不只华为,从城市整体看,深圳也是从装配起家,做模仿制造、简单制造,进而聚焦高端制造业。唐杰直呼:“深圳在40年内走完了从农业化向工业化,从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变化的道路。” 

 华为和深圳蜕变的过程中,中国发展产业之路的“奥秘”得到充分展现,即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鼓励它们投身到科技领域。另一方面,国企备受重视,民企与国企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双核”,推动中国产业弯道超车。

 “双核”有了,驱动它们的动力来自哪里?你可能想不到,很大一部分来自房地产。

这方面,深圳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2019年,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撰文,称深圳房价十年上涨10倍,“房地产成为财政重要来源”。

 2020年,深圳土地出让金为1025亿元,包括这些收入在内的所有收入,一部分给中央,一部分用在地方。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中央级收入5932亿元,增长5%;地方级收入3857亿元,增长2.2%。

 这些收入,在国家的主导下,很多用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国家电网的建设、光纤电缆的铺设以及通信基站的设置,还有铁路网、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建设等。

 以国家电网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停电常有发生,蜡烛是常年必备“物件”,用电远比发达国家落后,但如今,中国不仅24小时不断电,特高压还做到世界第一,相关业务更延伸至巴西、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强大到在“世界500强”榜单中常年保持世界前三的排名。

 沧桑巨变,源于国家的投入与技术的积累。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电网获得85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1项中国专利金奖,累计拥有超过9万项专利。

 这些技术把电力输送到祖国的各个角落,与电力有关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得到极大促进。比如,空调业迎来爆发期,产生出国企格力、民营美的两大行业巨头,影响深远。

 正因如此,不要再简单地以为是某个明星企业家造就了某家公司,背后其实是国家用房地产等行业赚来的钱为工业化“输血”,竭力搭建“舞台”。

 与此同时,这些成就也惊艳国外。别的暂且不说,一位印度网友曾在社交网站追问:“中国全年24小时都不断电吗?”对中国人稀松平常的事,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据2019年的数据统计,全球8.4亿人没电用,印度独占近1亿人,即使是在大城市,印度也会时常断电来限制负荷。

 类似“逆袭”,在不少行业发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越来越彪悍的原因,网友称之为“产业弯道超车‘专业运动员’”。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补贴力度高达40%,在以色列、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半导体公司可以期望获得的政府资金支持最高为30%,而德国、美国和日本最多为15%。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半导体及更多科技产业,中国产业升级,加速走向高级工业化。用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话说,“中国从过去的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现在开始要强起来的时代”。

 不难看出,这是中国又一次志在“弯道超车”的进击。依托于国企、民企“双核”驱动,在一批又一批国人的努力下,梦想必将再一次照进现实!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