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技术上占据优势,吸金便水到渠成,不只是荷兰光刻机,在韩国造船业身上,表现同样明显!

疯狂到什么地步?

公开数据显示,韩国大部分新船的订单价格都在1.1亿美元(约合7亿元人民币)以上,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订单均价的近三倍。

不只是均价高,韩国造船厂目前主要打造难度不亚于航母的LNG(液化天然气)船,还有邮轮以及集装箱轮等,普通散货船只有不到30艘,“还是一副爱接不接的态度”。

韩国造船业如此霸气,和国家的推进、巨头的担当密不可分。

如今少有人知的是,当年韩国发力造船业,完全是被逼的。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朝鲜人均GDP达到253美元,韩国人均GDP仅有82美元,随后,韩国主张“出口第一”、“贸易立国”,用出口贸易来发展经济。

造船业被视为“开路先锋”,为此,韩国政府找来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

他受到时任总统朴正熙信任,被派往日本、漂亮国等国贷款造船,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以至于朴正熙放话:“要么弄到钱,要么吃枪子!”

总统气急败坏,自然是给郑周永施压。

  关键时刻,他奔赴欧洲,找到此前有业务往来的巴克莱银行借款,对方以“需要造船订单”为由给他设置了一道高门槛。结果,灵活的郑周永以优惠价格从希腊船王那里拿到两艘26万吨级油轮的订单,贷款问题迎刃而解。

郑周永有了欧洲银团和希腊船王的加持,建成当时全球最大的现代造船厂,但韩国政府为加强行业竞争,用类似的方法“逼迫”大宇集团创始人金宇中杀入造船业。

依托于两大造船巨头,韩国造船业动力十足,年建造能力迅速飙升,1979年上升到世界第七,到1999年,一举超过日本,拿下全球造船市场33%的份额,位居世界第一。

这二十年里,韩国经济迎来飞跃,1997年人均GDP达到12300美元,跻身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被誉为“汉江奇迹”。

韩国造船业催生经济奇迹后,不是包容开放,而是竭力巩固自身优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后来者予以全面封锁。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船研所所长马延德回忆去韩国船厂考察的经历称:“他们不让上船看,只安排你在会议室看看录像;即使去了现场,他们会给你安排一辆车,但不准你下车。”

中企要了解相关技术,得接受“天价”费用。

1999年,大连新船重工获得伊朗5条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订单,却因不掌握相关技术,需要韩国船厂的设计图纸。一开始,韩国断然拒绝,但经不住中企“死磕”,开出630万美元的“天价”,还仅仅是主要图纸的设计费。

韩国船厂的傲慢可见一斑,但正是在这种唯我独尊的氛围中,韩国造船业渐趋保守,努力维护自身技术优势的同时,慢慢瞧不上普通船只订单,这在客观上为中企追赶提供了条件。

这些年,中国一边吸收欧美技术,一边加强自主研发,从排水量几百吨的小轮船,到千吨长江客轮,再到万吨级远洋船,步步为营,1995年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大国。

  依靠超高性价比,中国造船厂“消化”了更多韩国不愿意揽下的中低端订单,为“深水区”技术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这方面,LNG船最为典型。这类船只,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能在零下163℃低温运输液化天然气,是世界公认最难建造的特殊船舶。

早在1998年,沪东中华船厂就和法国工程公司合作,积累LNG船相关技术。经过10年探索,2008年,沪东中华船厂建造的国内首艘LNG船“大鹏昊”号成功交付。

2015年,中国首艘出口LNG船被命名为“巴布亚”号。媒体直呼:“从这一年开始,在被誉为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的LNG船市场上,中国正式宣告打破日韩垄断,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

  和韩国偏于高端不同,中国的“打法”是先吃中低端,再“通吃”。

结果是,2020年,中国新船接单量占全球份额的48.8%,韩国占41.4%,日本只有7%的份额,中国在造船业接单量上首次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对于高端的LNG船业务,虽然韩国掌握较多市场份额,但沪东中华造船厂也已制定2035年前全面提升LNG船在内的产业升级方案,对韩国穷追不舍。

  中国这样的发展势头,让长期傲慢的韩国坐不住了。

上个月,韩国总统文在寅喊话要进一步大力发展造船业,把韩国造船业“打造成为谁都无法超越的世界第一”。在这一政策下,海外产能被迫回流,半个月内,三星重工在中国的首家造船厂就宣布撤离中国。

不难看出,由于中企追打,韩国造船业的溃败正在加速照进现实!

参考资料:

1.《因为中国,韩国这个行业的霸主地位要保不住了》,正解局

2.《大国造船,四十年!》,钛禾产业观察

3.《三星重工告别宁波:中韩造船业竞争白热化》,第一财经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