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霍怡

  马云曾经说过:“中国下一个首富将出现在大健康领域。”

  今年8月18日,叮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也就是说,自6月叮当健康冲击IPO以来,一路困难重重、过关斩将,如今,终于要见到赴港上市的曙光了。

  可即使手已经摸在港交所的门上,叮当快药依然面临着种种问题。

  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第一季度,叮当健康实现营收分别为5.85亿、12.76亿、22.29亿、36.79亿和9.87亿,虽然是呈现了连年增长的态势,但事实上,年增长量已经从118.12%降到2022年第一季度的26.6%,增幅大幅度放缓。

  同时,这四年的亏损率却在节节高升。2018年-2021年四年间,叮当健康的净亏损额为1.03亿、2.74亿、9.2亿和15.99亿,亏损累计高达30亿,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单季度的亏损就达到了4.04亿,完全未见好转。

  这背后的原因,与叮当快药的疯狂扩张脱不了干系。

  叮当快药有一个宣传旗号——“线上下单,28分钟收到药品”,可是,与传统外卖、闪送等O2O模式不同,疾病往往是随机的、突发的,这意味着药品电商需要24小时待命,也就是说,在“网订点送”模式下,作为媒介的叮当快药无法把握药店的配送和抓药时间,这也将影响它们宣传旗号的承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叮当快药走向了“重资产”模式的自建药店和配送之路,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叮当快药已经在全国14个城市中设立286家智慧药店,将整个环节掌握于自身。

  这大规模的门店扩张直接导致了高昂的成本代价,四年间叮当快药的成本分别为9750万、2亿、2.83亿和4.12亿,占营收的16.7%、15.7%、12.7%和11.2%。

  内忧未解、还有外患。

  从2014年平安健康正式成立后,京东大药房、阿里健康大药房等几大互联网巨头医疗健康服务企业纷纷拔地而起,相较起来,叮当快药的竞争力微弱。

  2020年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的第一、第二市场份额的宝座被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坐稳,他们分别达到了9.7%和6.6%,相比起来,叮当健康的市场份额仅为1%。

  另一方面,按照消费者习惯,大部分人“线上购药”会选择如美团、饿了么等综合性外卖平台,很少会另外下载细分市场App,这也让叮当健康备受冲击,电商平台的业务拓展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叮当健康的生存空间。

  叮当健康的销售渠道被划分为三方面:线下销售、线上直营和业务分销。

  其中,线下零售和业务分销占比仅为15%和10%,大头被线上直营覆盖,占比高达75%左右,线上直营又被细分为自营线上平台和第三方线上平台,2021年第一季度,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已经飙升至72.5%。

  也就是说,叮当健康一边与美团、饿了么等药品配送服务为竞争关系,另一边又将“命门”交到了竞争对手手上,2022年第一季度,叮当健康向第三方平台支付的佣金已经增长至2724.9万,几乎是2019年全年的佣金总和。

  亏损加剧、业务拉胯,新业务增长曲线对叮当健康来说迫在眉睫,想依靠IPO雪中送炭,自身也需要有好故事可讲,市场留给叮当健康的时间明显已经不多了。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