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家乐福会不会想念15年前,那时它拥有这134家分店,年营业额338亿人民币,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沃尔玛和大润发。

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式。为什么一个零售业的霸主,会面临这样的困境?这一现象的后面,究竟反映了超市产业什么样的发展困境?

家乐福,从巅峰跌落

90年代的时候,五年间八个世界级商超巨头争先涌入中国大陆市场,谁先起跑谁就抢占先机。

很明显,家乐福领先一步。家乐福于一九九五年在北京建立了其首个大卖场。当时,杀鱼的大润发尚未进军大陆,而沃尔玛也是在次年方才出现。

家乐福抓住了商业超市发展的最好时机,用1.4万平方米的超大面积和低于市价的六、七千种商品抢下了传统百货的地盘。家乐福经常以便宜0.2—0.6元的价格出售货品,例如,当时北京最受欢迎的二锅头市价格为五块钱,家乐福只要四点七块钱。

1996年,金融危机来袭,中国百货商店也随之陷入低迷。三年之后,我国大型购物中心中有62%的企业盈利为负值,30%的企业经营亏损。

百货公司处于低迷时期,而家乐福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彼时已有26家门店遍布国内14座大城市。家乐福也是趁热打铁,家乐福总部在2001年还曾表示“今后在华扩展业务的速度将保持在每年新开10家大型超市以上”。

家乐福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们将4-5%的营业额投入到新店中去。家乐福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0个分店,远多于沃尔玛、欧尚、乐购、麦德龙的分店。

截止到2008年,家乐福在国外大型超市中排名第一,其人均营业额达到2.56亿人民币。根据家乐福以前的管理人员的说法,最辉煌的时候,大多数店铺的营业额都能超三亿,达不到这一数字的店长都不好意思去开业绩会。

但是,有的时候,路太顺也并非什么好事儿,家乐福在鼎盛时期做出过许多愚蠢的决策。

一方面,是向供应商收取十多项高昂的进场费,让供货商把自己的毛利压到15%以下,从而引发双方的冲突。

另一方面是采用年薪25-30万、便宜一半的新店长,并且取消了一些推广和招聘的权利,这让很多资深的经理和采购员都离开了。公司的管理人员离开后,就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比如价格欺诈等等。口碑不好,顾客也就不愿意来了。

然而,家乐福却在这段时间里加速了它的发展,在一年之内新增23个分店,导致其单个分社的营业额达不到预期的水平,从而导致了自身的亏损。

此时的家乐福还立于外资零售的巅峰,它并不知道这一系列失误,将给对手带去多少可乘之机。

躺赢的日子,过去了

在家乐福做出错误的决定后,零售行业的市场就已经开始了残酷的“游戏”,贪婪的竞争者已经蜂拥而入。

在09年,仅有121个店面的大润发以404亿元的营业额逆袭而上,尽管店面不多,但其营业额更高。相比家乐福和他们的合作伙伴们的不爽,大润发对他们的合作非常有经验,总部统一采购,保证了他们的产品质量和价格。

而沃尔玛的眼光更长远,从2006年开始,下沉市场至二三线城市,开设更多的分店。沃尔玛在2012年度的营业额和店面数量上都实现了全方位超越家乐福的目标。

此时家乐福很烦恼,对手们的销售额在四年间翻了一番,自己却陷入了瓶颈期。

干掉你的,很有可能不止是你的竞争敌人,还有其他行业。而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玩家,进入了零售行业,那就是电子商务。在2011年度,“光棍节”被称为“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在线上发起了一场消费狂欢。

许多大型超市都在尝试着将其与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例如,沃尔玛于2010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从2013年起,大润发就一直在准备自己的网络商城,目前网络商城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三成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乐福公司的法国高管们,他们在这个十字路口,却做出了一个延迟在线销售的决策。

中国大商场在2015第一次呈现“负增长”,电子商务成为了中国零售总额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乐福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正在尝试O2O,但是,却已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2015年,中国大卖场业态首次出现“负增长”,电子商务成为了中国零售总额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直到此时,家乐福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尝试O2O,但是,却已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再加上供应商断货、采购人员贪腐等内忧,家乐福中国的经营状况一落千丈,2017年和2018年分别亏掉了10.99亿和5.78亿。截至2018年底,家乐福中国资产总价值为115亿元,负债却高达138亿元,已经是资不抵债的状态。

外界普遍认为,家乐福会将卖掉其在中国的经营业绩,从而减少亏损。由于家乐福在世界各地均遭受滑铁卢,自2010起,公司已从13个以上的市场上撤出。

家乐福从中国撤出,到与腾讯结盟,再到与永辉超市可能的注资,“卖身”事件不断出现。但谁也没有料到,经过两年的“暧昧”后,苏宁易购终于接管了这个公司。

在苏宁易购以48亿人民币购买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后,家乐福从中国内地市场撤出,可谓是春风得意地来,灰溜溜地败走。

受困的,不止家乐福

苏宁易购认为,家乐福集团在中国的六个大型配送中心和51个城市的物流和仓库系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苏宁易购在网络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将网络和线下结合起来。

紧接着,苏宁易购改变了家乐福的经营模式,将其网上购物中心提升到了苏宁的付款体系中。

这一回,没有高层再敢预言电商不足为虑,因为大卖场才是真正的夕阳产业。根据尼尔森的报告,2022年线下实体零售在零售业务中的占比为60%,其中只有23%的实体零售业务还在坚守传统渠道。

零售新业态也层出不穷,竞争对手们已经在「仓储会员超市」赛道里厮杀了。毕竟零售越来越难做,但中国的中产规模却是越来越大,仓储会员超市的行业规模在2021年已经突破300亿元。

山姆在这条路上走得最远,也被证明是正确的。尽管沃尔玛公司从来没有公布过山姆公司的详细数据,但这家公司的两位数营业额增速明显令公司管理层非常高兴,并特别赞扬了山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强势成长。

山姆的崛起使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中产阶级,盒马,永辉,华联,富迪等品牌也相继参与进来。家乐福也坐不住了,2021年筹备出第一家门店,还计划3年内将200家大卖场中的100家全面升级改造为会员店。

但是,家乐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开业第一天家乐福就与盒马联合起来,控诉同行向他们的供货商施加压力,强迫他们将家乐福的所有产品都卖给他们,让他们有了足够的资金,却无从使用。

内部加外部的因素,让家乐福陷入连年亏损的境地。仅2021年,家乐福就巨亏了33.37个亿。

如果从全产业来看,被冷处理的家乐福绝非特立独行。欧尚被大润发买下,韩国乐天玛特将其华北分店出售于物流集团,泰国卜蜂莲花则因多年连续亏损而从香港退市。

对于传统商超来说,倒闭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将近7000家实体门店倒闭,至少有1138家来自商超行业。

就连血厚的大型上市超市企业也陷入了边开边关的循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9家上市企业新开的主要是便利店,超市门店净减少22个。

有人会把传统商超的困境归咎于疫情,2020年,超市的可比门店同比销售增长率还有2-3%,2021年直接转向负数。

不过,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疫情,连锁店的日均交易量和顾客数量都在下降。在疫情爆发之前,很多人就已经不喜欢去传统的超市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不是只有家乐福一个“前有老虎,后有狼”的。或许,随着“Tobe,ornottobe”的出现,各大超市都会面临着“转型”和“不转型”的尴尬局面,谁也不知道他们能走到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