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信托业事件频出,大新闻不断。

从安信信托违规项目的公布,到四川信托百亿资金池逾期再到最近的融资类信托收紧的消息,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不过都是不太正面的消息,动辄百亿的逾期,让信托业这个“坏孩子”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系列现象表明,信托业的风险正在不断的加速暴露。

而监管终于出手了,近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关于融资类信托业务被叫停的消息引爆了市场,其实这是一个被曲解的消息,《通知》及时针对市场的疑问做出了回应。

大体的监管思路是这样的:对于去通道,监管是坚定支持和推进的;但是对融资类信托业务,绝不是传闻的那样“一刀切”的停止,谣言可以休矣。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此次监管出手加上《通知》的出台,料将会给行业一次巨大冲击和影响。

颤抖吧,信托业!

一.《通知》的精神是什么?

根据媒体整理,此次《通知》文件中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1.加快信托公司表内外风险资产处置和化解工作的要求;

2对于通道类业务压降,提出明确数量要求,目标一万亿;

3.对信托公司要求压降违法违规严重和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去通道、化风险、紧融资。

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进一步体现了银监会巩固乱象治理成果、化解金融风险的决心。其中去通道的目标不变,将继续压缩通道业务,同时逐步压缩违法违规融资类信托业务。

针对市场上叫停融资类信托业务的消息,监管也及时表示不会一刀切的停止,而是逐步压缩违规的融资业务。本意是促进信托业务结构的优化,发展本源业务。

可以看到,《通知》的精神既与之前资管新规和相关法律法规一脉相承,同时又针对近期信托业风险的加速暴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通知》支持什么?

《通知》的出台,不仅有力而且显得非常及时。尤其是对于融资类信托业务而言,一刀切叫停的传闻更是让市场风声鹤唳。研究表明,即使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融资类信托业务也没有消亡;而对于国内经济和投融资结构而言,融资类信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会成为信托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占比会逐步缩减,但是规模短期很难说有大幅度的下降。

《通知》明确提出了对于中小微企业、科创企业、“两新一重”建设领域的融资类业务将获支持。此次压降工作坚持区分轻重缓急,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压降违法违规严重。

二.融资通道,两手都要抓

限融资类信托业务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融资类信托业务一直是各大信托公司利润来源和主要抓手,融资类信托属于类信贷本身就有影子银行的特征。而融资类信托业务的投向基本就是工商企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类。

监管此次对于融资类信托业务出手,重点还是在于整治违法违规类项目,以及不符合投向和政策限制的领域,并非是叫停这一类业务。从最近诸多信托公司发生的风险事件来看,融资类信托属于严重的重灾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也给行业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去通道继续深入

另一类的业务,自然就是去通道业务。防止的就是金融机构借信托通道开展监管套利、以及规避政策限制进行融资业务。同时对于信托公司自营业务,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现在的很多信托公司,严重偏离了受托人的地位,将自身玩成了“信用”中介,纷纷开展各类信贷业务。这样的业务是监管的重点,也是当前市场信托公司风险暴露的重灾区。

对于压降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信托业务,不仅过去要求压,现在要求压,今后还会要求压。在这一点上,监管的决心是明确和坚定的。

《通知》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明确将更多融资类的业务的开展,交由更多管理规范,风控能力强,资本实力雄厚的信托公司进行开展。确保受托人履职到位,业务风险可控,从而实现真正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可以负责任的说,《通知》的出台将加速行业的洗牌。

三.颤抖吧,信托公司和信托业

早在今年初,监管部门就要求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并对今后信托业的发展,进行了定调。

从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今,国内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尤其是在2020年,融资类信托的余额和占比,均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的水平。

而此次对于融资类信托业务的收紧:一方面在于它影子银行特征,另一方面就在于风险的频发。融资类信托业务是信托公司核心业务之一,是信托公司的收入大头。此类业务的收紧,将从相当程度上影响信托公司发展,从而深刻的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

尤其是《通知》中强调将融资类信托交由合法经营,受托规范,资本实力雄厚的信托公司,无疑是加速了行业的洗牌。

无论是之前热议的资金信托新规,还是现在的《通知》,还是今年早些时候银保监会对于信托公司的定调,都体现了监管对于信托业的关注。毕竟作为仅次于银行资管的金融“二公主”,其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而监管的一系列行动,大有逼迫信托公司加快转型的意思。未来信托公司的三个方向,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了:1.经营非标业务,毕竟这是信托公司立足之根本;2.投资业务;3.服务类。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在一系列新规的指引之下,行业必将出现加速分化。信托公司的“马太效应”,近几年越发明显。

《通知》的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未来那些经营绩效良好,严格履行受托人责任,切实以投资者利益为立足点的信托公司,将得到更多的来自监管的支持。而那些严重违背信义义务,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信托公司,则将会受到越来越明显的限制。沉甸甸的信托牌照,绝不能用成为少数人谋私的工具。

从监管暂停安信主动管理类业务资格,到四川信托资金池业务的被叫停,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信号。这样的行动和措施,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

写在最后

自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以来,信托公司就开启了“难上加难”的模式;2019年,信托公司收到的罚单数量和处罚金额,更是创下了历史记录;而今年的信托业,叠加疫情和资金信托新规的重压,一句太难了根本无法描述故事的全部。

一方面是信托业传统三驾马车纷纷受限,地产严调控、城投不差钱、工商大风险;另一方面则是信托公司转型的阵痛,财富管理。慈善信托和家族信托,都还是路漫漫。

大环境下,要么坐以待毙,要么突出重围,唯此两条路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