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融资当中,应收账款融资是常见的一种融资手段。企业以未到期应收账款作抵押向银行、信托等机构借款获取经营资金,应收账款融资属于供应链金融的一部分,而后者近年来受到热捧。

随着经济的下行和相关资管产品的暴雷,将应收账款融资和其背后的供应链金融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承兴国际的34亿应收账款融资诈骗案。

不过本文的主角,是一家叫做海发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发药业”)。2017年至2018年间,海发药业以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做抵押,向多家信托和私募机构融资,总金额超18亿元人民币。

而到了2019年5月,海发药业实控人失联,整个公司陷入停产。之后的故事顺理成章,这些机构发行的理财资管产品均出现了违约。

事发之后,各家信托公司将协和医院和海发药业告上了法庭,而这之后的事实令人震惊。根据协和医院在法庭上的证词看,在整个案件当中,海发药业与协和医院三年的采购总金额只有几百万元。与实际获得的融资额相差甚远。

海发药业一声雷,多少投资者欲哭无泪。

一.涉及的信托公司

据中国经营网的记者报道:此次涉及到海发药业融资案件的信托公司分别为:西部信托、对外经贸信托,中原信托和五矿信托。

来龙去脉

一切还要从中铁融信(天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家私募公司说起(以下简称“中铁融信”)。中铁融信在2017年的7月24日成立了中铁德闳-嘉实嘉赢优选B-1私募基金(以下简称“嘉赢B-1”),之后又陆续发行了嘉赢B-3、嘉赢B-4等基金,最终的投向都是海发药业。其中嘉赢B-1号于2020年1月24日到期。

到期后,投资人却未能如期收回投资款,坐实了暴雷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私募基金并不是直接投向于海发药业,而是通过西部信托、中原信托和对外经贸信托三家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投向了海发医药,用于受让海发药业对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

去年9月,陕西投资集团(西部信托的大股东)发布了一则诉讼公告,揭开了事件的冰山一角。材料显示,西部信托公司与海发药业签订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暨回购合同》,约定由西部信托以信托计划募资金的资金,受让海发药业对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债权。同时约定海发药业承担回购义务和相关差额补足义务。

其实该信托产品的结构不算复杂,是一般应收账款类信托常见的结构和操作。不仅如此,海发药业与其他信托公司也是类似于上述的合作模式。根据材料显示,西部信托先后向海发药业支付三笔应收账款的转让款,合计约为4.74亿元。随着海发药业的暴雷,各家信托公司将海发药业告上了法庭。

不仅是西部信托,外贸、中原、五矿等等均将海发药业和协和医院告上法庭,有些已经开庭审理,有些已被受理尚未开庭。

对外经贸比较迅速,从报道中了解到:目前北京市一中院依据双方的公证文书,轮候冻结、划拨了海发医药的银行存款,冻结了海发医药及谢文海、薛钰等名下的房屋、车辆及对外投资等。

二.萝卜章再现

在整个应收账款融资过程中,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是风控的关键所在。不过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协和医院否认了信托公司与海发药业签订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暨债务履行确认书》的真实性。作为被告的协和医院,其代理律师在庭审中称,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中的确认书及确认书回执上面所加盖的公章均为他人私刻及假冒的。

不仅如此,协和医药还向当地的鼓楼分局报案,已正式立案,且已查明福建协和医院公章被他人伪造的事实。不仅如此,协和医院协指出,本案所涉及到应收账款的相关材料、发票、公证文书和所谓的工作人员,都是虚假材料和非医院工作人员。

关于海发和协和医院的业务往来,协和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向海发医药的采购总金额仅为592.57万元,并且均是在“福建省药械联合限价阳光采购平台”上面进行采购且款项已全部付清。

实际不到千万的交易金额,硬是通过各种违法的手段融到了超18亿元的资金。

风控何在?

现在能确定的就是公章以及一系列合同文件造假,考虑到协和医院的地位和其报案材料的真实性,此次事件中各家信托公司难辞其咎。

如果涉及到的关键材料全部为假的,那么信托公司的风控是如何做的?暴雷之前的尽调是否流于形式?问题发生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后续将如何追回欠款?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又该如何保障?在此前各家公司尽职调查又是如何进行呢?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个案件是一场彻彻底底的诈骗行为。

海发药业应收账款融资案,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可以判定这是一个民事和刑事的交叉案件。向法律界的同行请教过,对于这种民事刑事交叉案件,一般会遵循着先刑后民的原则。

在“先刑后民”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时,在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进行审理,或者由法院在审理刑事犯罪的同时,附带审理民事责任部分。

三.留下的思考

要知道,海发药业一度曾是当地的龙头企业,而实控人的突然消失,导致多家机构信托和私募机构踩雷。

涉及的项目金额,目前来看至少达到了18.84亿元。未来这个数字还会不会增加,很难说。从多次的法庭争战和传递消息来看,目前该事件已经演变了成了一场“罗生门”。

涉案的信托公司,均为国有信托;好几家信托公司,还属于行业的头部。

这些公司纷纷踩雷海发药业,这其中是否存在蹊跷?相关各方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诸多疑点不仅困扰着媒体,也同样困扰着投资者。这种刑民交叉的案件,可能导致整个争议和处理过程变得旷日持久。

海发药业的事件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信托公司还是投资者。在设立/投资相关信托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看融资主体的资质水平,第一还款来源和偿付能力、融资历史和违约事件。

底层资产的重要性和真实性不必多言,但是一味的重视抵押而忽视交易对手资质的审核。最终可能使得信托资金成为了某些不法分子的围猎的目标,而最受伤害的还是投资者。

整个案件的原貌,有待记者的努力和还原。

但是作为信托行业粗放经营一个典型案例,海发药业留给我们的反思还有很多很多。